今天继续读《贫穷的本质》,当我们获得了足够的信息,改变了信念之后,就可以变得有钱了吗?
从书中的各种案例中可知,好像并不能,因为很多人明明知道很多事情需要去做,也必须去做,比如,使用蚊帐、使用消毒剂、购买化肥、给孩子注射疫苗、为孩子提供教育机会等,这些行为不仅关乎摆脱贫穷,而且关乎生命。可遗憾的是,大多数人明明知道应该去做,可是依然做不到。就像我们明明知道锻炼身体很重要,但真正能坚持锻炼身体的人却很少。
知道却做不到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生活的环境,政府职能部门的无能等,除去这些个体所不能解决的因素之外,作者认为,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人的自律性不够所造成的拖延。
中国心学鼻祖王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但能够知行合一的人毕竟少。造成知行无法合一的原因在书中主要归因为“时间矛盾”与及“皮质醇”两个,应对方法有以下几个:
一、当下的奖励
所谓时间矛盾,就是人们在面对眼前的事情时,是感性的,冲动的;面对未来的事情则是理性的。在感情与理性发生冲突时,通常都是理性输给感性。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都会因为眼前那些看起来紧急的事情而放弃未来那些重要的事情。
比如书中的案例中,农民明明知道使用化肥对于明年增加收入很重要,但苦于当下有太多需要花钱的地方,今年卖粮食的那点钱根本无法放到明年。
孩子教育的案例也一样,他们并不是不知道让孩子读书对于改变家族的命运很重要,但是,不管那有多重要,那毕竟是孩子将来的事情,而当下自己的需要远比那遥远的将来重要得多。
所以,对于这些人,让他们明白某件事情对未来有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给他们一些当下的激励。这就是应对“时间矛盾”的解决方案,给予现在一点点奖励,让人现在就感觉好一点,而不是等到未来再享受好处。
二、当下的惩罚
人做或者不做某件事,有两种动力来源:一是趋向快乐;二是逃避痛苦。
上面第一点给予当下的奖励就是第一个动力。而惩罚就是利用第二种动力。
通过惩罚的方式,让人们不做那些重要的事情时,当下会感受痛苦,为了避免痛苦,人们愿意为未来做点事情。
就像带头盔遇到事故会保命,政府为了让我们骑车带头盔,只要不带头盔被交警抓到就要罚款,大多人为了不被罚款,会乖乖带上头盔。
三、提供便利性
设计十分便利的操作方式,让人们极其容易做到。
比如前面痢疾案例中往水中加消毒剂的事。穷人因为觉得麻烦而不愿意用消毒剂。为此,研究人员想了个办法:提供一种叫做“转一圈”的免费释氯器,安装在村庄的水井旁,每个人在这取水后,释氯器的把手转一圈就会释放适量的消毒剂。就因为这一个小动作,消毒剂的使用问题迎刃而解。
这本书的研究对象虽然是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人群,但,其中的原理对于我们城市人一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我们跟他们一样都是人类,一样拥有人性的种种弱点。
要想改变目前的生活条件,要对长期的目标进行思考,并习惯为此做出一些短期的牺牲。有人说:简单的欲望,只需要放纵就可以实现,而高级的欲望,放纵是实现不了的,需要的是自律和克制。
穷人和富人都会受到诱惑,但后果对穷人来说更严重。而且抵御诱惑的能力会更弱一些。因为,在他们看来,那些重要的事目标太过遥远了,因为目标太遥远,所以一路上都会遇到很多诱惑。但是,如果他们无法抵制这些诱惑,将钱用在重要的地方,他们会一直穷下去。
也就是说,穷人谁都会做,因为只要你跟着感觉走,就可以顺利做穷人。但要从穷人到富人,就需要自律。
但一般人都缺乏自律,所以,就需要政府做很多事情了。作者提出,其实,现代城市人的自律也好不到那里。现代人之所以不需要像穷人那样抵制各种诱惑,是因为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就是说,我们基本上用不着自己那有限的自控力及决断力,而穷人则每天都面临着自控力的挑战。
所以,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之所以能够健康地生活,是因为周围充满了无形的助推力。而穷人,则需要靠自己的意志力去生存,因为他们所处的国家,暂时还没有能力建立各种强而有力的助推力。
书里面居然还提到了我们绍兴徐爱华的故事,有点意外,徐爱华的事被作者作为白手起家的穷人,提到了很多次。徐爱华的故事也正好印证了国家的改革开放对她的服装王国建立起到重要的作用。
感谢我们的国家和政党!因为有国家的默默支持,才使懒惰的我们,也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当然我们也不能依赖国家和政府,很多事还是得靠自己的学习,自律,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