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列随笔 】
血洒菜市口的变法志士谭嗣同
作者:茅永辉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农历戊戌年,这年爆发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一个名叫谭嗣同的维新志士,在这次运动中,为了兴邦强国,慷慨赴难,英勇牺牲,谱写了一曲舍生取义的壮歌。他的悲壮事迹和感人精神,博得史家的称颂和世人的敬仰。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华相众生等,湖南浏阳人。1865年(清同治四年)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的家庭里。父亲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谭嗣同幼年聪慧,愤志读书,却对传统的八股文非常反感,曾在课本上写下过“岂有此理”。10岁时,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与刘人熙、涂启先、合称“浏阳三先生”)为师,欧阳中鹄浓烈的变革思想,对谭嗣同产生很深的影响,进而对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
12岁那年,谭嗣同得重病一场,昏死三日,竟又奇迹般复活,“复生”的名字由此而来。有史料称,谭嗣同后来曾在王正谊(大刀王五)门下学艺。这是不是与这场大病有关呢?学艺毕竟可以强身的嘛!当然,如此地与义侠结交,并未耽误了谭嗣同的学业。他同时又师从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还随其父到兰州,在父亲任职的的道署(道台衙门)中继续读书。
19岁那年开始,谭嗣同离家,游历河北、新疆、山东、江西、湖北等10多省,足迹遍布黄河上下、大江南北,观察风土,领略人情,结交名士。当时,正是帝国主义的魔爪伸进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候,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清政府签订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更使30岁的谭嗣同痛心疾首,写下了“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诗句,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激愤。从此,谭嗣同更加勤奋地看书、读报,访师、求友,以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
1896年,谭嗣同去上海找康有为,不巧未遇。回北京后,找到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两人谈得十分投机,由此结交梁启超、翁同龢等人,经常为梁启超在上海主办的《时务报》撰稿,积极宣传变法维新思想。这一年,谭嗣同旋奉父命,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在南京候缺期间,撰写《仁学》一书,遂成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
1897年下半年,谭嗣同回到维新运动比较活跃的湖南省。在巡抚陈宝箴等的支持下,倡办时务学堂,在教学中大力宣传变法革新理论。接着,他又创建“南学会”,开办《湘报》,并担任主笔。他在给老师欧阳中鹄的书信和其它一些讲演文章中,阐述了自己对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主张。他倡导“有学而国乃不亡”,鼓励向西方学习,研究各种学问;他主张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讲农学、开银行、改税制、兴办实业,救亡图存;他提出办乡兵、改军制以及兴女学,解放妇女,设立“不缠足会”,以改变社会不良习俗,等等。他先后发表了《中国情形危急》、《论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等演讲,谴责当时政治腐败、官权太重,使“平等亡,公理晦”。他大声疾呼道:“君主是什么?他应是为天下人办事的。如果君主不善,骄纵否塞,不替天下人办事,老百姓就有权废掉他。”但是,谭嗣同的这些激进言论及大无畏的精神,也遭到了当时湖南省一些守旧派分子的疯狂反对。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下令实行新政。谭嗣同为大学士徐致靖推荐,应诏入京。未曾想,他对妻子的嘱咐语“视荣华为梦幻,视死辱为常事”,却成了诀别词。
9月5日(一说8日),谭嗣同与杨锐、林旭、刘光第被破格任命为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辅佐光绪皇帝推行新政。光绪皇帝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等深受鼓舞。一时间,似乎感到施展抱负和变法成功的机会就要到来。“变革”这驾马车,有了甘于负重前行的骏马,可通达远方的道路上,偏偏遇上了拦路虎。
由于变法维新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既得利益,这些握有实权的顽固势力,便接二连三地进行反扑,向维新派步步紧逼:撤销光绪皇帝的师傅翁同龢的一切职务,遣送原籍江苏常熟(变法失败后被革职,“永不叙用”,去世数年后的宣统元年又开复原官);西太后的亲信荣禄任直隶总督,统帅三军,二品以上官员上任,须向西太后谢恩。最毒的一招是,准备借光绪皇帝去天津阅兵,逼其退位。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光绪皇帝惊慌失措,自感“朕位几不保”,便密诏维新派“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手无寸铁的康有为、谭嗣同等只好捧着诏书痛哭。稍一平静下来,谭嗣同自告奋勇去游说握有重兵的袁世凯。因为,袁世凯之前曾经表示过赞成维新,还加入了康有为在北京举办的“强学会”,所以,维新派便把一线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9月18日深夜,谭嗣同勇闯位于北京法华寺的袁世凯寓所。他直诘袁世凯:“你认为皇上是怎样一个人?”袁答:“旷世之圣主。”谭又问:“天津阅兵欲罢黜皇帝之事,你可知否?”袁又答:“我听到一些传闻。”这时,谭嗣同告诉袁世凯:“今日可以救‘圣主’的,只你一个人了。你如愿意,就救;如不愿意救……”谭说到这里,横起手在自己脖项上一划,说:“可以向西太后告发,去获取荣华富贵吧!”袁世凯听了,即板起面孔说:“你把我袁某看成什么人了。你我都受过皇上的大恩,救皇上是你我的职责。你有什么主意,请讲吧!”谭嗣同被这些虚饰言词所感动,于是请求袁世凯在阅兵时,杀掉荣禄,保护皇帝脱险。谭嗣同自以为游说的任务已经完成,和袁世凯约定了具体办法便起身告辞。可是,高深莫测的袁世凯,一面假意应付了谭嗣同,一面暗地里将维新派的计划全部报告给了荣禄。据一些资料称,袁世凯并不是在谭嗣同离开后转身去告的密,而是临近最后关头的生死抉择,为的是脱清自己的叛逆之罪。其实,在此之前,光绪帝为方便袁世凯面见,还任命其为兵部侍郎,数日内召见过袁世凯3次。光绪帝甚至还动起了软禁西太后的念头,这才最终使慈禧起了杀心。
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抢先发动了政变,再次“临朝听政”,软禁了光绪皇帝,至此,变法维新运动终归失败。因为这次运动前后延续了103天,所以史称“百日维新”。又因为这一年是“戊戌年”,所以又称“戊戌变法”。
变法维新运动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避祸于香港和日本,其余没有来得及逃走的,都被革职和监禁。其中自然包括了向光绪皇帝举荐并主张破格使用维新派人士的礼部侍郎徐致靖(1900年出狱)。可是,谭嗣同他不惧怕被抓被杀,能躲不躲,能逃不逃。日本友人的劝说,大刀王五的护送,都被一一拒绝。谭嗣同不惜被砍头,发誓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来唤起后来者的觉醒。
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入狱后,他在牢房的墙壁上题诗一首,留下了广为传颂的“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迈名句。9月28日下午4时,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山东道监察御史,曾请慈禧撤帘归政)、康广仁(康有为弟弟,助康有为拟新政奏稿),即史称的“戊戌六君子”,被斩于北京菜市口刑场。就义时,谭嗣同年仅33岁。
1899年,也就是“戊戌六君子”死后的第二年,谭嗣同的骨骸被运回湖南浏阳原籍,葬于城外一个风景秀丽的石山下。这里的谭嗣同墓,如今已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成了人们对这位维新志士的永久怀念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