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用音乐来学习,感觉,记忆和连接
这是《好久没在我生命里》歌词
西方电影里有个技巧,叫最后一分钟营救。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技巧,感觉真是机智。
在最后一分钟,把所有重要的事情都做了,这有一种生命尽头的狂欢感,但是也是一种极致的享受。
中国文化似乎少有这样的观念和行为,也不常常鼓励,我自己感觉,可能是因为这是将死之日的狂欢,而中国文化对死亡很避讳,有多远躲多远。
所以我觉得《春之祭》只能是西方文化下的产物,当然,扯远了。
但是有一天,我听到了一首中文歌,居然表达了一模一样的东西。
这首歌的名字叫《生如夏花》。
“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
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
曾经有一部我印象深刻的电影音乐叫let it go.我最喜欢piano guys的版本,当时在人人上听到后就感觉,哇这么好听的音乐为什么没有在人人上火起来呢?
后来在南大交流时看到了电影《冰雪奇缘》当时被课程压到麻木,体验没有音乐那么难忘。
后来在一个感觉敏锐的老师的课程上,被问起最喜欢的音乐,推荐了let it go,但是忘了说版本。
我当时不知道版本不同的音乐表达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结果就偏离了我想表达的方向。
最喜欢的电影音乐,是piano guys版的let it go, 我觉得这版最能表现整部电影的精髓:希望,克服困难和自我成长。
而电影版本的let it go因为有爱莎的愤怒,多了很多毛糙的部分,只能表达当时爱莎的感情,虽然也是一首伟大的曲子,但是却没有piano guys那样好,冰雪感也不够,更多的是冰,不是雪,我们知道,冰在电影里表示的是情感的滞涩,而雪表达的是疏流的开始。
但是电影版let it go里自我意识的形成的意味是很浓的。当时被老师解读为一首女性独立的歌曲。
我觉得总差了那么点意思,但是差哪里我又感觉不出来,就很遗憾,我大四寒假曾经非常绝望地想要探索出来,也没有成功。
现在我发现,独立之前,需要觉醒。
那么爱莎觉醒了什么呢?
这是问题的关键。
我当时太喜欢爱莎的光芒耀眼,因为,我是那样黯淡的人。
而我的老师,他是那样光芒耀眼兼人生赢家,我不可能不羡慕他,我见过的完美的人那样少,所以我当时还挺恨他。
他让我想起了初中时光芒耀眼的同学,总考班级第一,我也想考第一,可我累到偏头痛都没成功。
我知道爱莎恨她妹妹,说她不懂爱,她是不懂,但懂得比妹妹多,但妹妹只看表面。表面的不爱,却是因为,她真的爱她,她爱得压抑痛苦,她不知道妹妹也因此而痛苦而愤怒。爱莎不喜欢妹妹的表面浮浅吗?也许吧,但我更愿意相信,她的暴怒是长久压抑自己心愿的结果。
爱莎也恨她爸爸妈妈,不能让她过本来就可以也愿意光芒耀眼的人生,但是,这样的仇恨,应该滋生出一颗血红的心,为什么爱莎一开始建的冰宫殿,却不是红的,而是白的呢?
我长久地希望明白,为什么let it go 在除却释放自我之外,仍然很动人,它的理由和原因是什么呢?
不可否认,妹妹安娜非常非常地动人,我觉得《好久没在生命里》是和let it go一样优秀的歌,就是因为这首曲子,华丽,盛大,美。
“因为好久没在我生命里
感到乐趣与惊喜
好久没在我生命里
吸引到别人的注意
明天我就将消失
一定要今天开始
因为好久没在生命里
好久没在我生命里
我遇见好事情”
理解过文艺复兴,自然会知道,这意义的交叠,不过从剧情角度也说得通,只有一天的舞会,象征着只有一天的生命。
文艺复兴与这个背景差不多,那时黑死病肆虐,相信的一切都无法救命,每个人不知道如何才能保命,生命的意义的稳定体系也就此崩塌,人们只能知道自己今天活着,却不知道能否活到明天。
与其生活在极大的恐惧和悲痛中,不如好好享受这已知的,仅有一天的生命。
这就是安娜真正乐观和《好久没在我生命里》动人的地方。
与其生活在被权力管控的恐惧和失去快乐和连接感共同命运感的悲痛中,不如好好享受仅有一天的舞会。
爱莎不喜欢这样盛大华丽的美吗?其实她也喜欢,之前遵守规则,不仅仅是因为保护妹妹,还是因为,好女孩是她的人设,是她“应该成为的人”,再说,她是个女王,不仅仅是对于女孩子的要求,还是对于女王的身份规范。
但是冲破规则意味着危险,因为爱莎只知道如何铺冰,却并不知道如何收冰,这样说来,两姐妹面临的处境是一样的:相信的意义体系是无法有效解释生活的。
与其生活在被发现的无法收冰极大恐惧和不被妹妹理解的悲痛中,不如好好享受上天赋予自己的能量。哪怕她是女王,哪怕她毁了整个阿伦戴尔,就因为她已知的一半的天赋,她会成为整个阿伦戴尔的罪人。
哪怕“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
电影版let it go 真正动人的地方,在于爱莎为了面见她的天赋的那种“不顾一切”
她比安娜压力大很多
安娜只是公主,她却是女王。她为了她的天赋,就要牺牲阿伦戴尔的现在和将来。
但就算是这样难,爱莎还是醒了。
她建起了一座冰宫殿,惊鸿一般短暂,像夏花一样绚烂。
只有妹妹懂她,她丈夫一开始因为“一定要今天开始”的那种情愿意判说爱莎是巫婆的人叛国罪,但爱莎是不是巫婆,恐怕他也没有绝对的不相信。
但妹妹却在他背叛她后说“你不是她的对手”
没有人相信爱莎啊
她毁了整个阿伦戴尔。
恐怕只有安娜懂得,为什么爱莎会为了那耀眼的瞬间,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而毁掉阿伦戴尔。
因为只有她俩共享了十年的压抑时光。
并且知道堆雪人时的快乐。
她能理解爱莎的不顾一切,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漫无边际的压抑天赋的绝望基础上的。
《好久没在我生命里》和《十日谈》有很明显的对应,背后的悲伤和绝望很好找,但let it go 就不是,但其实,它也有长久压抑后的绝望,作为歌曲的底色。
所以不顾一切才会变成华丽盛大的美。
就像《生如夏花》那样。
但let it go 显然比生如夏花前进了一步,《冰雪奇缘》能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绝对不仅是因为华丽炫目的特效。
因为《生如夏花》里我从远方赶来时,恰巧你们也在。
《生如夏花》不仅痴迷那种盛大的美,他也喜欢,和大家共同的记忆,见证这种美。
我也喜欢这种东西,我曾经,从小时到现在,都喜欢这种归属感和共同性超越其它一切,超过美,流连于伦理学与文学之间不知道学哪个专业,可惜我们学校没有伦理学小专业,流连也只能存在于记忆之中无法成为现实。
而对于无论爱莎还是安娜而言,看见那种美所带来的共同性归属感的外表根本不重要。她们的归属感是内在的。
所以爱莎的let it go是没有见证人的,她不需要归属,她需要面见天赋,需要自我实现,所以她不顾一切追求的那种华丽盛大的美和妹妹安娜其实有细微的差别,安娜的《好久没在我生命里》里开心的事情是“吸引到别人的注意”,这和朴树的《生如夏花》是一样的。
但在let it go里,爱莎即便孤独,也愿意像夏花那样绚烂,哪怕光芒耀眼的代价是失去别人的注意,一个人住在冰宫。这说明对于爱莎而言,发现,展现,品味享受自我生命的美比和他人共享这种美还要重要,哪怕以后者为代价,为交换她也愿意。因此,这种与安娜追求的细微差别,变成了前进的一大步。
不过,这只是《冰雪奇缘》故事的前半部分。而且,这对于我也不咋重要,我是更喜欢《生如夏花》的,哪怕一生平庸,甚至用自己的天赋来换这种归属感。
虽然不可否认,爱莎的孤绝和她在let it go阶段的心愿,都美得无与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