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说中国建筑的风格手法既有一定的“拘束性”,又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
这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范文一
在规矩的琴弦上弹奏自由的乐章
梁思成在描摹中国建筑时,用"拘束性"与"灵活性"这对看似矛盾的词语,勾勒出千年文明传承的奥秘。飞檐翘角的弧度要遵循《营造法式》的规制,但檐角走兽的姿态却能随匠人心意灵动生姿。这种在框架中起舞的智慧,恰似古琴曲谱上的工尺谱,看似刻板的符号下,掩映着万千气象的韵致。
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的楷书如庙堂之器般端严整饬,但若细观《祭侄文稿》,那些在悲愤中自然流淌的飞白与枯笔,分明是规矩框架中绽放的生命之花。宋代米芾曾言:"臣书刷字",这个"刷"字何其妙也,既有法度的起承转合,又蕴含冲破桎梏的酣畅。就像苏州园林里的花窗,虽受制于砖木的物理限制,但透过不同形状的窗格望去,却能框出四季不同的山水画卷。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扔下铁球时,并非否定亚里士多德的全部理论,而是站在经典物理学的基石上眺望新大陆。这种在传承中创新的智慧,达尔文在撰写《物种起源》时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五年环球考察积累的标本数据,如同中国古建筑的梁柱斗拱般严谨,但将这些材料编织成生命演化图谱的,却是突破成规的想象力。正如紫禁城建筑群严格遵守轴线对称,但太和殿藻井的金龙却在规矩的几何图案中腾跃欲飞。
中学生的求知之路,何尝不是一次营造智慧的修行?背诵唐诗宋词的平仄对仗,看似束缚灵感的枷锁,实则是在锻造语言的筋骨。就像黄鹤楼的飞檐必须遵循举折之法的计算,但檐角风铃的清脆声响却属于每个登临者的独家记忆。解题时套用公式的严谨,与探索新解法的灵动,恰似榫卯结构的阴阳咬合,在规矩与自由之间达成精妙的平衡。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衣带当风却始终不离经卷的方圆;《溪山行旅图》中的层峦叠嶂,万千变化终不违谢赫六法。站在传统与创新的十字路口,我们当如古代匠人般心存敬畏而不失创造,让知识的斗拱承载起想象的飞檐,在既定的五线谱上,弹奏出属于自己的华彩乐章。
范文二
在规则中起舞,于创新中成长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指出,中国建筑既有“拘束性”,又有“灵活性”——既遵循一定的规范,又能在其中自由发挥。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建筑艺术,对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规则是成长的基石,而灵活是突破的关键。唯有在约束中保持创造力,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游刃有余,实现真正的成长。
学习之道:夯实基础,灵活创新
学习需要“拘束性”,即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和学科规范的严格遵守。数学公式、语法规则、历史脉络等,都是不可逾越的框架。然而,若只知死记硬背,学习便会沦为机械的重复。真正的智慧在于“灵活性”——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甚至突破常规。例如,解题时不仅满足于标准答案,而是尝试多种解法;写作时不拘泥于模板,而是融入自己的思考与风格。拘束性让学习有章可循,灵活性让学习充满生机。
生活之智:遵守规则,适应变化
生活同样需要平衡“拘束性”与“灵活性”。社会有法律、道德、校规等约束,这是保障秩序的基础。但生活并非一成不变,面对突发情况、人际矛盾或环境变化,我们需要灵活应对。例如,疫情期间,学生既要遵守防疫规定,又要适应线上学习的模式;在团队合作中,既要遵循集体规则,又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拘束性让生活有序,灵活性让生活从容。
成长之途:规划方向,调整步伐
个人的成长既需要明确的目标与规划,也需要根据现实调整路径。许多成功人士在年轻时便设定远大志向,但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他们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时代变化、自身兴趣不断调整方向。乔布斯曾辍学学习书法,看似偏离“正轨”,却为苹果产品的美学设计奠定基础。拘束性让成长不迷失,灵活性让成长不僵化。
结语:在约束与自由之间寻找平衡
梁思成笔下的中国建筑,因“拘束性”而稳固,因“灵活性”而灵动。中学生的成长亦是如此——既要在规则中奠定根基,又要在创新中寻找突破。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选择约束或自由,而在于在约束中保持自由,在自由中不忘约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学习和生活的舞台上,跳出最精彩的舞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