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历经12小时43分,终于全书读完。我不敢说真正读懂了书中的每个细节,更不敢说真正理解了保尔.柯察金的坚强意志和矢志不渝的革命追求,但是读完全书,还是受到了某种程度的精神洗礼——除了死亡,没有什么能够战胜人的意志品质,这样的哲学,对于任何时代都是畅行无阻的真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在理解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终生伟大事业之间的关系方面,取得了微不足道但却弥足珍贵的一点进步。
第一次知晓这本书,是在我的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本上摘选了保尔.柯察金在家乡公墓前反思的一段文字,其中家喻户晓的段落,我曾经背诵并熟记至今。初二时,曾在校友王大全家里借阅过此书,竖版、线装、繁体字版本,带到学校的劳技课上偷看,被劳技老师当场抓到。劳技老师揶揄说,看什么书呢,这么黄?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内容不黄。还给你吧,课堂上就不要看了,课后抽闲暇时间再看。记不清为何,书就还给了王大全。当时仅仅记住了保尔在神父家面粉里加烟末的段落,还记住了保尔的哥哥阿尔焦姆——一个健壮的铁路工人。那是我文化极其贫瘠的阶段,任何文学名著对于我而言,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宝。同样的时间,我还读过《巴黎圣母院》《罗摩衍那》《俄狄浦斯王》等文学名著的简译本。我曾经幻想自己未来有一间大大的书房,书房里摆满各种各样的书籍,我整天浸在其中伏案品读——这样的梦想至今仍未能实现……
大学时代,攒了零花钱,买了一本盗版书。可能是由于年龄与阅历的关系,这次阅读仍旧没能持续到最后,只记住了保尔与冬妮娅的美好初恋。我受到触动,写了一篇名为《冬妮娅的故事》的小文,发表在海天出版社丛书《带着月牙上彩虹》上。那年寒假,爸爸与我简要聊了几句关于读书的感想。我大谈特谈关于冬妮娅的种种好处,如何对贫苦人家的男孩一视同仁,如何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原来你阅读的原因,是因为心里装了一个冬妮娅啊!爸爸的笑声对于当时的我而言格外刺耳。如今我也会听我的女儿谈到她读的书,我也会不经意嘲弄她的阅读取向和价值观念,女儿也同样觉得我的笑声刺耳。不过没有关系,一个年龄段有一个年龄段的特点。无论如何,阅读终归是好的。
这次重读,我终于让自己回到了理性的思考上面。从保尔以及那个时代奋斗青年的群体身上,我获取了自己应该获取的东西。如:保尔戒烟,他说,“要是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那么,我是否能够去掉自身的坏习惯呢?成长到四十多岁,我依然在重复“下决心然后冲毁底线”的老路上。全书最后一章,一段话也给了我极深的感悟。“当一个人身体健康、充满活力的时候,坚强是一桩比较简单和容易的事;而只有在生活用铁环紧紧把你箍起来的时候,坚强才是光荣的事情。”四十岁以后,生活把我箍得越来越紧,工作的压力,对女儿的教育,家庭琐事等等,当我在抱怨我的生活经历时,保尔们的精神也在对我发出揶揄的笑声。书中的青年团员为了打通铁路运输线而冒着严寒、伤病、土匪骚扰拼命工作,我常常想起自己在苏州、在泸州、在郑西、在哈大从事建筑施工的往事。我们面临的外围环境与困难种种,同书中相比微不足道。因此,我们根本无力陈述自己的无助。我们是被时代、被社会、被行业捧在手心里干活的,我们拥有的一切,简直就是造物主的恩赐。而我们却在违心的抵抗,反驳自己所拥有的幸福。
很快我就要开始下一本书的阅读了,我希望通过以上不成熟的文字,来为我当下的人生书写一段注解。同时,我应该反思并正视自己的梦想,还有哪些事,在我未来的日子必须花费精力,还有哪些工作值得我为之努力和奋斗。我要把这些责任尽全力抗在肩上,并把书中所得,以平静和蔼的方式传递给我的两个孩子,让她们同我一样,微笑着面对风雨,乐观生活、积极做事。我们不是战火纷飞的年代的一个战士或一名弃卒,但我们要有战士的勇气和精神,不能像弃卒一样放任自流、自甘堕落,这是生而为人的标志。我们决不能把光荣的标志揭下来,并践踏在泥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