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秉政,是精选《资治通鉴》的第五篇目。
这一回讲述了霍光藉着皇后的外祖父而权倾朝野。而桑弘扬、上官桀等人则非常不服。
而这都是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之后的故事。
在这一回中有一位叫充国的医监因为私闯宫禁就要处斩。而在这一时期又可以用二十匹马的充入国库而免于刑法。
这不禁就让人想到了司马迁的故事。然而司马迁却没有这么多银两于是只能被腐刑。身体、精神受到极大的摧残!
而这一回当中,汉昭帝十四岁却表现的极其富有政治智慧。他对霍光没有怀疑。而是说霍光乃先帝留给朕的辅政大臣。有敢非议的要处斩。
这样才堵住了悠悠之口。而其中冒充先帝之子的,还有燕王刘旦都有不服之心。
且燕王更是自恃比皇帝还大,理应继承帝位。
而殊不知,上官桀父子也有利用燕王谋反而趁机起事的阴谋。
如此险恶的环境,对于权力的觊觎之心。所以,汉昭帝不论是隐忍还是识时务,都显得他更为明智。而燕王刘旦则最终因为事情的败露而被赐自缢。
而上官桀、上官安、桑弘扬则全部被诛灭。
《资治通鉴》中 “霍光秉政” 这部分内容蕴含着多方面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权力的平衡与制约:霍光作为辅政大臣,掌握了巨大的权力。他在汉武帝驾崩后,成功稳定了局势,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使西汉得以延续繁荣。然而,其权力的过度集中也引发了一些问题。这启示我们,在任何政治体制或组织中,都需要建立有效的权力平衡与制约机制,防止权力过度集中于个人或少数集团手中,以免出现专权和腐败现象,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用人之道:霍光在执政期间,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官员,如桑弘羊等,这些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他也任用了一些亲信,导致霍氏家族势力逐渐膨胀。这告诉我们,在用人时要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任人唯贤,避免任人唯亲。要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和考核机制,确保选拔出来的人才能够真正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服务,而不是形成利益集团,危害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忠诚与背叛:霍光对汉室忠心耿耿,致力于维护汉朝的统治。在他的领导下,汉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他的家族成员却逐渐滋生了叛逆之心,最终导致霍氏家族的覆灭。这表明忠诚是一种宝贵的品质,无论是对国家、对组织还是对个人,忠诚都能够赢得信任和尊重。同时,要警惕身边人的背叛,加强对身边人的教育和监督,防止因权力和利益的诱惑而走上错误的道路。
改革与守成:霍光在秉政期间,对汉武帝时期的一些政策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如减轻赋税、与民休息等,这些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启示我们,在面对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状况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政策,不能一味地守成不变。同时,改革要注重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和影响,避免因改革过于激进引发社会动荡。
家族与个人命运:霍光家族的兴衰与霍光本人的地位和权力密切相关。霍光在世时,家族荣耀无比,但他死后,家族成员因骄奢淫逸、妄图谋反等原因,最终遭到灭族之灾。这提醒我们,个人的行为和选择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命运,也会对家族产生深远的影响。要注重家族教育,培养良好的家风,使家族成员能够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避免因个人的错误行为导致家族的衰败。
霍光秉政的故事出自《资治通鉴》的哪一卷?
霍光秉政的故事主要出自《资治通鉴》的汉纪十四至汉纪十六,对应卷二十二至卷二十四。
在《资治通鉴》中,从汉武帝驾崩后霍光等大臣受遗诏辅佐汉昭帝开始,到汉宣帝时期霍光去世及其家族最终覆灭,相关内容在这几卷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例如,卷二十二中提到 “霍光、金日磾、上官桀共领尚书事”,开始讲述霍光在汉武帝驾崩后的辅政之事。卷二十四则记载了霍光去世以及之后霍氏家族的一些事情,如 “前 71 年,霍光的老婆霍显因为女儿没有被立为皇后而对当朝的徐皇后怀恨在心,与宫中女太医淳于衍勾结,将许皇后毒杀” 等内容。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也许不能改变过去、现在、未来的某些事物。但是,其中蕴含着博大深邃的经验、教训、血泪,又值得我们后人不断的有所敬畏、有所修持、有所戒惧,然后又要跳出这历史的周期,去负阴而抱阳,去厚积薄发,如履薄冰的去走好我们人生的每一步。
——力 2025年4月22日 乙巳年三月廿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