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无意间看到了窦桂梅校长给教师的“为师十条警醒”,其中一条是“爱在细节”,她是这样说的:“对待学生,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尤其是对所谓的困难生,要学会做‘雪中送碳’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痛苦中及时送去安慰的人。”这让我想到班级中的小朱同学,是他教会了我学会耐心等待,充满期待。
刚开学时,我就发现小朱同学学习知识特别慢,上课时还总是做小动作,记得第一次摸底测试,他的各科的成绩一出来,我倒吸了一口气。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小朱虽然学习差,但是为人乐观,是个热心肠的好孩子,每当有同学需要帮助时,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帮忙。每天放学时,总是亲切地走到我身边,亲切地跟我挥手再见。就是这样一个孩子,让我明白了有的孩子学得慢,那就慢慢来,静待花开!作为教师,要拿着放大镜,把孩子们的优点无限放大,让他们重获自信。
于是,我让小朱负责收拾餐具,并负责提醒吃饭磨蹭的同学按时吃完饭交送餐具。小朱不负众望,每天中午早早地吃过饭,就守在放餐具的盆前,一个碗一个碗地认真摆,谁的饭没吃干净,他就提醒别人:吃干净了才能放碗,不能浪费粮食呢!谁吃饭慢了,到收餐具时还没吃完时,他就开始催了:没吃完的同学,请抓紧时间哦!就是这样一个工作,被小朱干得有声有色。一班的张老师来我们班,看到小朱摆得整整齐齐的碗,非要拍下来,让他们班孩子也看看。
经过这件事,小朱在学习中也树立了信心。不会写的生字自己就多写几遍,不会背的课文就多读几遍,易做错的题也会反复多做几遍。就这样,小朱的成绩稳步提升!并且字体进步也很大。这就是小朱的变化。
都说师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最伟大的爱其实往往产生在最平凡之处,最深的感动其实就在每一个平淡而频繁的教育细节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光是要教学生读书、识字,还要给予学生知识以外更多的东西。在这样的班级中成长,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相互抱团、相互欣赏的温度。
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小朱带给我和我的班级的爱,那是对班集体无限的热爱,那是一份默默无私奉献的爱。是他教会我要常怀一颗关爱之心去走进每一个学生、去关心、了解学生并不遗余力地尊重他们;是他教会了我学会了耐心地等待与期待;是他使我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终于一天他会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特别喜欢苏霍姆林斯基的那段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旋律,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