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老二悦悦的一言一行逐渐有了姐姐的影子:包括用词习惯,说话的神情和语气以及行为动作。
比如说姐姐生气时会大叫不要,扔掉手边上的东西,然后抄着手或者捂着脸蹲在那里一言不发。
然后妹妹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生气时的表现也和姐姐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姐姐比较难哄,生气情绪持续的会比较久一点,而妹妹却很容易被转移注意力,一下子就由阴转晴了,或者是自己在扔完东西后就笑了。
再比如,姐姐在哄别人时,喜欢用手抚摸对方的头发,并说好了不疼了或者是好了不哭了。
妹妹则全盘学了过来,动作到语言丝毫不差。
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让我更加意识到一个问题:周围人对孩子行为语言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没有鉴别能力,无法判断所接受到的东西是好是坏,基本上是全盘接收。
比如爸爸开车时有时喜欢爆粗口,说出“操”或者“靠”、“妈蛋”等字眼,经常一起坐车的两个孩子都学会了,虽然不明其义,但偶尔突然会说出这些字词,惊掉我们的下巴。
想起一句话: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原件直接决定了复印件。简单粗暴地数明了一个道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有样学样”的过程,父母的习惯、人品、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
养育两个孩子得以亲身体验过后,我深表认同。毕竟家庭才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就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帜,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总之,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和孩子接触最早、最多、时间最长,因而是孩子学习的最直接、最具体的榜样。
一个爱看书的孩子,他的爸爸肯定不会一下班就忙着玩手机;一个懂事讲礼貌的好孩子,他的妈妈肯定文雅礼貌。
而我认为不光是父母,兄弟姐妹这种天天相处的人都会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一个爱动手打架的哥哥,有个爱动手惹事的弟弟不足为怪,一个爱骂人的姐姐,有个爱说脏话的妹妹也很正常。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定不要忽略“榜样作用”,不光要重视自己的言行,也要重视大宝的习惯。当然根本还在于父母,因为归根结底大宝的习惯还是言传身教于父母。
在包容中长大的孩子,心胸宽广;在友善中长大的孩子,温文尔雅;在恩爱中长大的孩子,体贴温柔……
你的孩子在什么样的家庭中长大,就决定了他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希望我和孩子爸爸能成为合格的第一任老师,做好榜样,做一份有质量无瑕疵的原件。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