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外的课《我的梦想》。我做助教
课程设计基本是我建构的,今天助教反而感觉收获更大。首先课程设计逻辑没有问题,很顺。让我有新发现的是现场的火花。
在说一说我的梦想环节,没有孩子发言,一片沉默,我在旁边和深外的W老师说,这个环节我们在其他学校做时,发现年龄越小,发言越积极。我俩猜测是因为孩子到初二这个年龄不愿意分享了,梦想成为了他们的小秘密。然后,R老师讲了自己的梦想,从小受语文老师的影响,想成为一个老师。然后,接了下一个环节。
最后的环节是,请同学们写下自己的优势,挑战,以及行动的目标。我走下去,发现有同学在优势那里空着。我问她,怎么没有写呢?她说:
“老师,我觉得我没有优势。”
我吓了一跳,看着她说“怎么会呢?在我看来,能考到深外,是很厉害了。可是她回答:
“我以前一直觉得自己挺厉害,来到深外才发现,原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听到这里,我有点心痛。这孩子比石头大不了两岁,但明显她心里很有压力,导致已经不自信地自我怀疑了。我想了想,说:
“我发现,你在说这话时很难过。但你注意到了吗?你关注的是别人,而发现你的优势,是向内看,看你自己。你自己有的就是你的优势,和别人无关。你擅长的,喜欢做的,通过努力做得到的,都是你的优势。”
然后,我看到孩子的眼睛亮了一下,然后开始思考,说“老师,我知道了。”接着,她就低下头,开始写。
我很欣慰。
课后,我留下来和几个同学一边折纸信封,一边随便聊聊。我问她们“学习压力大吗?”她们的回答大致是,习惯了,往前冲呗!我问“为什么刚才大家都不说自己的梦想?是因为不想分享出来吗?”这时有一个女生在我旁边,说话了。
“老师,其实我们心里都有想说的,但说不出来。”
“不想说?”
“不是。比如我,我常常觉得自己的梦想变来变去,我都不知道到底应该是有什么梦想了。有时想起自己原来的梦想,就觉得太荒谬了,太可笑了。”
好吧,到这时,我又一次估错了初中的孩子。
我说“我理解你,我像你这么大时,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是我们可以不要讲那么远的梦想,小梦想其实就是小目标。想想你的小目标,想想你的优势。”
“可是,我也有很多不行的地方。”
“当然,自己的优势靠自己的力量发挥,不行的地方怎么办?你得找你周围的资源帮你。比如,也许你同学的优势就是你不行的地方,那你就找他帮你。还有父母、老师、其他人,甚至你的小狗也可以是你的力量来源。当你感觉不行时,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帮助,是很重要的。”
“然后,看看自己的目标,发挥优势,克服困难,当你真的达到目标的时候,就是翻了一座山了。也许当你站得更高的时候,你就会从不同的风景里看到真正的梦想了。”
我看到孩子在不住地点头,然后她说“谢谢你,老师,我明白了。”
然后她开心地和我再见。
我也很开心。
原来,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真的是有很多的困惑,他们思考的远比我们成人预计的多且深。我很高兴能有这样的SEL课程,帮助到她们,让我觉得真的很有价值。
从学校回公司的路上,我在想,如果我来上这堂课,我会怎样讲述我的梦想?说的走心些。我会说:
老师像你这么大时,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易烊千玺的。那普通人怎么办?我不知道我要什么?但我知道我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我喜欢画画,喜欢听音乐,喜欢弹琴,喜欢写东西,喜欢一切小文艺的东西,然后我一直保留这些喜欢,哪怕在我学业最重的时候,也没有丢掉。直到我毕业、结婚、生了孩子,到了30多岁,才真正地找到我想做的事,才明白我的梦想到底是什么?当我遇到了PD,做了SEL 的老师,我才发现,这才是我想做的。然后我之前没有放弃的所有的技能,我之前所有努力累积的知识,都是为现在准备的。画画,我可以让海报更有趣,可以带大家画思维导图;音乐,我可以从一首歌一首曲中,找到我要的情感,分享给同学们;我压力大时,可以弹琴调节;等等这些,原来都是为了现在准备的。
所以,你现在的迷茫没有关系。做好眼下的,不要放弃你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