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语文课,做的是《学习园地五》,写一写今天语文课上的部分发现:
1:发现部分同学,识字很少,晚上不读书,做题基本上每一个都需要问。我们的《语文同步训练》中,有越来越多的生字,认字的同学做题速度快,不认字的同学,遇到问题就为难,然后走神。如果认字少的话,还是要陪着孩子多看书。
2:部分同学,如果成绩不高,习惯不好。一节语文课40分钟,习惯好的同学,能完全完成《学习园地五》中的8个大题,走神的同学只能完成前4个题,差距相当明显。这种差距是不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善呢?还是会因为现在我没有及时出手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而后悔呢?
我真的很纠结。
按照我以往的经验,习惯不好的初一孩子,到了高年级改变的很少。一方面,他们很难得到正面反馈,一方面他们获得的负面评价比较多。三来,习惯好的同学,基本不会给他们机会。
哪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来给我指点一下呢?
(1)习惯不好的一年级学生,暂时不要干预,年龄大点就好了。
(2)习惯不好的一年级学生,要及时妥善干预,年龄大了就晚了。
3:引导学生问题,找准学生的难点。我一直在想方设法的发现学生的学情,现在想想,学生的学情就是学生在学习中面对的问题,他们觉得难的地方就是难点,他们容易错的地方就是教学的重点。我们系统教学生学习知识,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进行积累。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帮着学生查找自己遇到的问题,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
4:既然是为学生服务。
根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学情确定教学方法,
根据学情指导学习方法。
5:学生第一,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应该陪着学生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