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认知觉醒》时,我深受启发,其中关于“多视角”的阐述,与“相机原理”有着奇妙的相通之处,让我对生活中的种种事物有了全新的理解。
因为相机的差别,有镜头像素、聚焦点各不相同,导致拍摄出的照片效果千差万别。有的照片视野小,颜色偏差大;有的模糊不清,难以辨认;而有的则真实逼真,视野开阔。就像我们每个人,因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学识素养的差异,在看待同一问题时,理解层次和切入角度大相径庭。
生活中,年轻人往往对老一辈的传统观念、行事风格难以认同,抗拒或排斥他们的干预;婆媳之间常因孩子教育,分歧而矛盾不断,家庭氛围紧张;夫妻、情侣也会因对日常琐事,不同看法而冷战赌气,感情出现裂痕;职场上同事和领导会为工作方案、工作进程、决策细节争论不休,各种人事关系矛盾冲突不断。这些矛盾的根源,是彼此看待问题的“相机”不同,视角、位置不同罢了。
我们也能明白所发生的一切,他人并非有意与我们作对,只是站的角度不同。就像拍照时,不同的拍摄角度,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画面效果;近距离俯拍可能突出细节,看到䓍坪小花、车子的底部、远处的山脉天空带来视觉效果;蹲下来仰拍可以看到车子整体轮廊清晰,不同的拍摄角度,让我们看到平凡事物别样的气质,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他人的视角与自己不同,就轻易否定对方。
倘若我们拥有心灵上高级“相机”,就有“上合下兼”的感知与洞察,面对与他人的分歧,不妨一笑而过,展现豁达的胸怀;或者像展示高清照片一样,以平和的心态、详实的依据,耐心地向对方阐述更准确的观点,并非一味指责批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清醒,审视自身视角的局限性,不断学习提升,拓宽认知边界,做好向上升级的准备;在与他人交往时,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给予理解和包容,实现向下兼容。
拥有这样的心态,我们不仅能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不断完善自我,还能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游刃有余,与他人和谐共处,共同营造一个理解与包容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