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让我去做某件事,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我不要去做”
父亲当初要在农村的老家养羊的时候,遭到家里所有人的反对。反对最激烈的就是我,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心疼父亲,受了一辈子苦,应该是享福的时候,而且以我现在的能力,足够让他和母亲在家里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为此我多次和父亲在电话里吵起来,父亲也非常气恼地斥责我和弟弟还有母亲“管得太多”。结果呢,如他所愿,还是背着母亲上班的时候,去乡下收了四十多只羊回来,又是搭羊圈又是盖棚子,手忙脚乱好一阵,害得母亲也辞了工作,不得已和他一起在家养羊。
我一直和弟弟吐槽父亲的“犟”,而且认为父亲是越老越犟,直到我去看了一部上映的电影《密室逃生2》。
电影讲述的是六位曾经玩过“米诺斯密室”并幸存的玩家冠军,再次被卷入世界顶级密室逃脱游戏的人,影片一开始的时候,女主为了弄清楚这个组织背后的黑暗力量,决定再次回到上次游戏的地方,她最好的朋友劝说她不要回去。
面对好朋友的极力劝阻,佐伊坚定地说:“你知道我的,想要让我去做某件事,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我不要去做。”
佐伊当然还是去了,和好朋友一起去的,影片最后,他们以为自己逃离了这个黑暗组织的魔爪,但在坐上回家的飞机时,广播上恐怖地响起了熟悉的声音。
他们最终还是陷入了这个游戏的循环里。
站在电影的角度,很多情节必须这么安排,这样才会让事情的转合朝着观众的胃口去发展。所以我们经常会在电影里面看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不要去那个地方,会有危险。”
结果肯定都猜得出来,镜头一转,那个被告诫的人还是去了,而且带着一种自信和恐惧并行的矛盾心理。
我们经常会说“好奇心害死猫”或者说这个人“叛逆”,但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和一个人对自由的感受度有关,渴望被禁锢住的思想重获自由,渴望由我自己去寻找答案的自由。
所以越是追求自由的人越容易“逆反”;越相信自己有能力拥有力量对抗威胁和限制。
“不让我做我偏要做”,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是“白熊效应”,这是来自于一个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的一个社会实验,参与的实验人员被要求不要在脑海里想象一只白熊,结果呢,很多实验参与人员都会在脑子里跳出一只白白胖胖的熊。
这种现象在小孩子的教育上普遍存在,你告诉孩子“不要采花”,一转身就会看到孩子手上拿着一朵花对着你傻笑,而你却无可奈何。因为小孩在在听到你的告诫时自动就把“不要”两个字过滤掉了。
这种逆反心理几乎人人都有,就像是长在我们身上的一根“反骨”。
我似乎也明白了父亲为什么不听所有人的劝阻,坚持要养羊,除了他自己对这件事的坚定以外,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我们对他的“阻挠”促成了他想要的结果。
是不是想通了点什么?如果今后不想让某人去做某事,不妨放手支持他,让他去做,可能他会对这件事思考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