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有啥用?听完邓微观老师的讲座,有很多感受,最大的感受是懂点艺术的人与其他人能轻易区分开来,他们仍然保有童真,所做的事情所聊的话题不那么俗气。
今天下午的讲座从“艺术能去班味”开始,接着微观老师自弹自唱,在同伴的非洲鼓伴奏下,送给大家一首《蓝莲花》,给刚从午睡中醒来的人们提提神。我压根就没有睡午觉,开了一小时车,在国道隔离带盛开的粉色夹竹桃陪伴下来到这个从未来过的地方——松岗文化艺术中心。
微观老师头衔很多,宝安区政协委员(教育口)这个身份很让我意外,在我印象中,搞艺术的人有些清高,有些愤世嫉俗,一般不会关心民生问题,我看了他几个提案,有一个是提议打造“得宝而安 特色街区”,营造艺术特色街区,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学艺术的人一般喜欢独乐乐,微观老师不同,他喜欢众乐乐。创立了打铁社,一个文艺人才的组织,大家一起以匠人般的精神锤炼技艺,提升艺术水平。十多年来,有各类展览,也有集众家之长设计的生肖文化包、生肖笔记本、文创T恤等产品。生肖笔记本虽小,来头却大。每年向全国各地甚至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漫画家征集生肖漫画,再集结成册,印制成大咖作品云集的小小笔记本,极有意义。
微观老师是客家人,长居宝安应有些年头。他颇有一种把他乡当故乡的归属感,这从他组织团队画墙绘,开展“旧楼新颜”公共艺术壁画行动看得出来,他住在铁岗村,于是铁岗村有了墙绘,他走过西湾公园,于是西湾也有了大幅24节气壁画美景。最有意义的,莫过于精美的《宝安非遗图志》,巧妙地把宝安区15个市级以上“非遗”创意融为一体。其中松岗七星狮舞属于国家级非遗。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这应该属于打铁文艺社的集体作品,微观老师团队精心梳理宝安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国内优秀画家创作《宝安非遗图志》,并围绕该长卷开发出若干实用型艺术衍生品,使打铁文艺社“让文艺融入生活”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这种在居住地不断挖掘创作灵感和素材的行为的背后,只能归结于一点,这位艺术家一定是对这片土地怀有一种深厚的感情。
微观老师的创作始于时评漫画,是国内几大媒体的签约漫画家,随着纸媒没落,转而追寻心灵成长,在木板上画起了意味深长的动物寓言画。这些以动物为主角的漫画,构思巧妙,意味深长,反映了人类世界一些现象与难题。更巧妙的是,他把这些漫画平面作品做成立体作品,像群雕一般,可爱、诙谐,充满童趣。从小小的漫画到大大的壁画,从平面作品到立体作品,到艺术衍生品,倡导“艺术生活化”,把作品变成商品,微观老师一步一步,把方寸之间的个人创作变成了打铁文艺社的团队行为,艺术的影响力如生宣上的墨滴,不动声色地扩大,洇开,越来越多的人浸润其中。这恰好与我昨天解读的教育部文件“美育浸润行动”的理念不谋而合。
最后我想说的是,为什么宝安会比南山的生活艺术或大众艺术氛围更浓厚?应该是政府到主流媒体的导向使然,宝安文化馆发起的“湾区文化讲座”,网罗有故事的人,他们的讲述吸引了不少普通市民;宝安日报所写的报道、专栏等,编辑有敏锐的感知力,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发掘出意义。
讲座最后,微观老师盛情邀请大家唱一首《童年》,一起在歌声中回味童年,就像海报中那句话——用歌声重构生活的呼吸感。回家路上,我一直走在最左道,无他,想离盛开的夹竹桃更近一些。这也是我的艺术生存指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