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新父母晨诵+晨诵启思030
张爱敏
【新父母晨诵】
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难免有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辅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我们必须沿这路线进行,才能使儿童脱离苦海进入乐园。(全集卷四,468)
萤火虫微语主持:朱永新
陶行知先生这里批评了儿童教育中的两种现象:要么“忽视”,无视儿童的存在,不闻不问;要么“期望太切”,给孩子不切实际的目标,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结果,前者“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后者则“难免有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天折”。其实,现在这两种现象在我们许多家庭里仍然比较普遍,尤其是后者更甚。这两种现象的后果,自然是让孩子痛苦不堪,陷入无边的“苦海”。亲爱的父母,你是否出现过陶行知先生说的两种现象之一呢?在家庭教育中,一方面我们要呵护孩子的健康成长,另外一方面又不能把自己没有实现的希望全压给孩子,合理的期望,合理的指导,合理的帮助,孩子才能够合宜地成长。
【我的微语】
陶行知先生用"茅草自生自灭"与"揠苗助长"的意象,精准刺中了当代家庭教育的双重病灶。当我们站在教育十字路口回望,会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留守儿童眼中闪烁的孤独,与海淀黄庄补习班外疲惫的"鸡娃"身影,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教育图鉴。
在城中村的网吧里,十五岁的少年昼夜沉浸在虚拟世界,父母远在异乡务工,每月定期汇来的生活费成为仅存的亲情纽带。这种物质化的"忽视"正在制造新世代的情感荒漠,就像被遗忘在墙角的绿植,虽未枯萎却永远失去了舒展的姿态。而另一端的教育剧场里,五岁孩童的日程表精确到分钟,英语演讲、奥数思维、钢琴考级层层叠加,家长用教育军备竞赛的方式,将童年压缩成贴着成功标签的罐头。
这两种看似对立的教育困境,实则共享着相同的精神病灶——对生命成长规律的漠视。前者将教育简化为生存供给,后者异化为投资行为,都遗忘了每个生命都是带着独特密码来到世界的独立个体。就像山间的映山红不会羡慕牡丹的华贵,溪边的蒲公英也不必长成参天大树,教育的真谛本应是帮助每个生命找到属于自己的绽放姿态。
智慧的教育者应当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既要防止孩童跌落悬崖,也要允许他们在金色麦浪中自由奔跑。这需要建立三层认知维度:在空间维度上,给足试错的安全半径;在时间维度上,尊重成长的客观周期;在价值维度上,接纳生命的多元可能。就像日本"森林幼儿园"的实践,教师划定安全边界后,允许孩子们在自然中探索,这种"有保护的冒险"恰恰培养了真正的生存智慧。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教育即生长",这句话揭示的正是教育的本质回归。当我们放下"制造完美产品"的执念,转而以园丁培育花木的心态看待教育,便会理解适时修枝与静待花开的辩证关系。教育的艺术不在于精确控制生长轨迹,而在于创造适宜的阳光雨露,让每粒种子都能循着内在的生命图谱,长成独一无二的风景。这或许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合理辅导"的真谛——在守望与放手之间找到支点,让教育回归成全生命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