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的强大能力
没有需求,创造需求
许多文章都批判过消费主义。
什么是消费主义?
就是让你去花钱,去消费吗?
没这么简单。
消费主义的实质,是一种对人的价值的异化。
它会不断地向你灌输这样的观念:
你的价值必须由外界来评判。
你必须融入一个圈子,贴上一些标签,拥有一些故事,
别人才能识别你、定义你,从而使得你具有价值。
这就导致一个结果:
你是谁,是什么层次的人,不是由你自己定义的,
而是由你说什么语言,穿什么衣服,
住在什么城市,在什么公司上班,做什么工作,
交什么朋友,用什么日常用品,有什么爱好。
比如,读什么样的书,听什么样的歌,看什么样的影视剧……来定义的。
从而,社会被人为地分化出一个个圈子,一个个层级,一个个鄙视链。
这些被贴在身上的标签,就叫做“符号”。
所有这些符号聚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你对外的形象。
有趣的是:理论上来说,一个人对外的形象,应该是他内在的投射,
或者说:是内在投射的一部分。
但在消费主义看来,外在形象远比内在重要得多。
你是什么样的人,大家并不关心;
大家关心的,是在他们眼中,你是什么样的形象。
继而,这种对外的符号呈现,会替代掉“内在”,
反过来成为驱动你前进的动力,这就叫做“异化”。
为了实现这一点,消费主义衍生出了一种非常强大的技能:创造需求。
你不需要这些东西?
不,我告诉你:你需要。
最典型的例子可能就是“旅游”了。
旅游几乎是一个完全被创造出来的需求。
老实说,你真的是发自内心,喜欢收拾一大堆东西,
风尘仆仆地赶往车站、机场,经历漫长的路程,
到另一个地方看被人为设计出来的“景点”,
住廉价的酒店,买贵得要死的纪念品,
排巨长的队伍,回到家之后累到半死吗?
事实上,除了喜欢探索世界、体验不同生活的人,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旅游。
再举一些更直观的例子:
你原本的需求可能是“我需要一套能穿去上班的衣服”,
但消费主义不会满足于此,它会给你划出一套繁复的体系:
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衣服,用什么样的护肤品,
拎什么样的包,打造什么样的形象。
你无需费心,按照你的购买力,
从里面挑就是了,总有一套适合你。
那么,一样东西就应运而生了:品牌。
所有人都知道:品牌是有溢价的。
但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除了增值成本和必要的利润之外,
品牌大部分预算都投放到了同一个地方:广告。
以欧莱雅集团为例:
据欧莱雅2018年的财报,集团总销售额为269.4亿欧元。
其中,研发费用占3.39%,广告费用占30.2%,销售渠道及行政费用占 20.9%,
也就是接近一半的收入,都用来做广告投放和销售渠道了。
这些支出的作用是什么呢?
当然就是强化前面的这些东西。
你是谁,就用什么样的产品;
用什么样的产品,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而当一个社会里面,所有人都接受了这样的设定,它就会成为一个共识。
这种共识会反过来对每个人形成“规训”,
将这种被灌输的观念内化,变成“自己的观念”。
从而,“圈子”就出现了。
所以,品牌的溢价是什么?
它固然是一种信誉和保障,但更重要的是:
品牌溢价,本质上是一种“区隔”的代价。是一张入场券。
你付出这笔代价,你就拥有了跟“别人”所区别开来的资格和能力。
你无需费劲去展示自己、充实自己,
而单单依靠“拥有某个标签”本身,
你就能够成为某种人,获得一种自我身份认同的愉悦感。
反复消费某个品牌,你就成了某个品牌的“信徒”,具备了“品牌忠诚度”,
从而在心理上产生“我们是同一类人”的体验。
进而,开始围绕在品牌周围,建立、划分出圈子,
开始强调“我们和你们的不同”。
但实质上,这样的区隔和藩篱,本就是不应该存在的:
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就去用什么,这不才是最自然的状态吗?
上述“品牌”两个字,可以具体代换成任何一个服装品牌,
护肤品品牌,手机品牌,电脑品牌,汽车品牌,
甚至一种爱好、兴趣、“手艺”,都是适用的。
偶像产业,时尚界,品牌宗教,大多数兴趣领域,
几乎都是由这套“消费主义齿轮”驱动前行的。
它们本质上,都是一张张“圈子”与“自我认同”的会员卡。
作者 | Lachel
来源 | 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