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鲤 简书
在上海参加了欢乐的入职仪式以后,我跟山有坐高铁来到北京。与上海简书办公室的简约风不同,北京办公室是坐落在交道口北二条的四合院,进门就是棵石榴树,对面种着一棵高大的枣树,一下雨就打下好多枣子来。办公室常客是只名叫“花生”的猫。连续好几天,我们刚到四合院就发现花生蹲在门口,翘首盼望一盆猫粮。
北京办公室不大,但也应有尽有,办公区、会议室、休闲区、厨房、餐厅,偶尔有签约作者寄来美食大家一起分享。办公室外是条巷子,经常可见大爷大妈悠闲地散步聊天。
工作日的大多数时间是在撰写课程软文、浏览简书、处理一些杂事,开会的时候大家总是在讨论目前内容创业的严峻形势。时代的节奏太快了,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就得随时保持敏锐,接触新鲜事物,琢磨受众的心理,并且在万千选择中快速选出最好的那一个。大家也经常会产生分歧,比如采用哪种营销手段,软文标题怎么取,什么样的文章转化率高,邀请哪个签约作者开课,我们下一步目标到底是什么……我渐渐地发现,创业型公司的逻辑不是遵从某种既有模式,而是运用发散性的思维进行头脑风暴,在不断的沟通与磨合中达成某种共识。
有灵感的时候我也会在简书上写写文章,投稿到特定的专题,我想亲自实践就是对简书这个平台从陌生到熟悉的最好途径。
北京的工作不是实习的全部,再来说些别的。
北京的饮食让我不太习惯,爆肚、卤煮、褡裢火烧、小龙虾,这些都不是我平常吃的东西。好不容易遇见一家口味尚可的京味馆,但吃久了还是容易腻,长着南方胃的我在这里很难找到可口的食物。工作日最喜欢去7-11,吃吃沙拉、盒饭,看看不太贵的小甜点满足一下眼睛的味蕾。
北京的公交车也挺奇怪,有些车已经设置了投币口和刷卡器,但还是有人工售票处,而且除了司机还有一个交警和一个售票员。许多公交车全程人工报站,“大家往里面走,往里面走”,一路哇啦哇啦吵吵嚷嚷地挤到了目的地。
第一个周末去了国家博物馆,那里出乎意料的大,没吃早饭的我们逛了两个小时,却还没逛完古代馆的一半。已然濒临低血糖的我们急忙抽身出去到王府井觅食了。偶然遇见一家喜欢的言几又,就想在里面坐一下午,看到可爱的玩具店也舍不得离开。
刚来北京的那阵子老下雨,恍惚之中让我以为自己还在多雨的南方。因为天气的阴晴不定,加上租房没有空调只能开电风扇,我竟感冒了,之前在上海的四年我一次感冒也没犯过。病虫缠着我的大脑,让我无法顺畅地思考与写作。既然如此没有效率,我就在感冒加重以后请了一天假,代价便是两篇软文的任务得推到周末才能完成。
短短三个星期,周末一直在路上,第二周便是去上海参与种子计划的第二次集结。回到上海的时候涌起一股亲切之情,感叹上海才是美食天堂啊,只是此前身在福中不知福罢了。那天参观汽车博物馆,在创新港听汽车领域的大佬们分享最前沿的技术和管理,是件幸事,也万万想不到那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第二天一早,山有把我叫醒:我们的高铁停运了。我们被迫因台风滞留上海,可次日便是周一,身上压着两篇软文任务的我只得窝在宾馆里通过手机打字完成初稿。
上海到北京的高铁几乎全面停运,可台风只是虚张声势,并没有真正登陆。那天只是下了几场雨,刮了几阵风,到晚上竟然“风平浪静”,我们得以踏出宾馆来到南京东路和外滩,看看台风阴影下的上海。
北京最让人头疼的其实是住宿。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在自如上租房,可是能租一两个月的短租房很少,地理位置好价格又便宜的就更少了,临到释放房源的时候得集中注意力拼手速。第一个房子我们只能租一个月,后来面临无处可去的困境时,我们干脆去天津过周末。
离开拥挤的北京以后,我们发现天津真是个好地方。道路宽阔,交通便捷,还有海河贯穿中心。晚上可以沿河散步,听年轻人吉他弹唱,看人们贴水捉鱼。穿过一座又一座形状各异的桥,在这里我们享受着彻底的放松时光。
从天津回到北京,就是从度假一般的快乐时光又回到实习工作中去,这让我再次思考,为什么要在炎热的暑期出远门实习?家人也阻拦过我,试图留我在家,可我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路途。就是因为很多事情想不清楚,才不愿一直待在舒适区。
打开朋友圈,我的朋友们在世界各地旅游,还有的躺在家里吹空调吃西瓜调侃世界杯,等晚上降温后出去跟同学聚会。我也想有安逸的日子,但这个暑假显然不是。我能想象出自己在家里一天天发霉的过程,而我期望中的自己是充满好奇与活力的。在九月份即将成为一名研究生的我对前途依然迷茫,不知到底会走向何方。当迷茫成为常态,便不再时时挂念它,只想做好眼下的事,不去想收获,不去奢望什么结果,只相信行动会让某些东西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