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振委会推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2010年的一个夏天,跟友人聚餐,他们带着2岁大的女儿赴约。餐中,那2岁的小女孩对待吃饭的态度深深吸引着我。
塞满饭的脸蛋,让原本就带婴儿肥的小脸蛋更加圆润。她把装满饭的勺子塞进不算大的嘴巴里面,接着再享受地咀嚼起来。她吃饭的动作,让我也觉得饭桌上的菜品是美味的。
孩子拥有一个好胃口,对于许多妈妈来说真是“可遇不可求”。
之后的时间了,我时不时会想起那小女孩吃饭的模样,可爱极了。时光流逝,女孩上高中了,可能也不再大口大口地吃饭了。
时间回到当下,2025年5月1日。
“妈妈,今天的寿司真棒!”KK竖着两个大拇指对我赞叹地说。我说你喜欢就好,看你吃得美味,我也开心。他接着说:“妈妈,你再做一份寿司,我下午带去爷爷家,给哥哥吃,他也会觉得好吃的。”原来,他想带寿司给堂哥吃,确实,美味是需要分享,才更美味。
“没胃口”一直是KK的口头禅,每当我自以为做出了色香味俱全、营养均衡的饭菜,他却总是兴致缺缺,随意吃几口就说饱了。这时候,我能感觉到我的血压噌噌地往上飙。同时,我的脑海里就浮现了侯佩岑在《美味关系》里的一句经典台词:“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
有次,跟一位医生朋友聊天,谈到孩子身高,不喜欢吃饭这回事。他笑着说:“你多用心做的饭菜,他就是不喜欢,这个情况很普遍。你能做的就是投其所好。”于是,我调整自己的心态,改为询问KK 想吃什么,而不是我自以为营养的食物。在他喜欢吃的食物上,我尽量做到营养均衡。再有营养的食物,也要他肯吃,才能发挥作用。
思想一转变,我也把焦虑感降低。只是,KK的喜好并非固定不变,他觉得美味的食物,吃多两次也腻了,又得重新寻找。
日子就这样过着,我们乐此不疲地寻找着新的美味。
某天,我心血来潮地做了一次寿司,却意外收获KK 的大爱。而且到目前为止,他对寿司都没有腻。每次说做寿司,他都赶紧洗干净那胖嘟嘟的小手,时刻准备着参与进来。
更多时候,他是一个小指挥家。左一句:“妈妈,放点肉松进去,外婆做的肉松最好吃了。”右一句:“妈妈,我要放两根火腿肠。”有时候,指挥并不过瘾,还是得自己上手才过瘾。比如,挤沙拉酱的时候,他就喜欢“亲力亲为”,毕竟,他自己动手能加大沙拉酱的量。
孩子虽小,却也藏着自己的小心思。不过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参与其中,所以寿司会变得特别美味。
这不,我转身洗一下餐具,他已经把一小盘寿司吃进肚子里。还不忘鼓着圆滚滚的肚子对我竖大拇指。看着他满足的笑容,我到嘴边的“别吃太多”又咽了回去。他平时吃饭挺有分寸,我说多了,反倒可能影响他享受这顿寿司的心情。
再者,我还煮了山楂苹果水,等会儿喝一杯也能消食。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他们自己的喜好和节奏。育儿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放手、尊重和理解的过程。更重要的是,KK懂得把美味分享给堂哥,分享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他那份纯真的快乐。
我想,这大概就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幸福吧——看着孩子在爱与自由中,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