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忽然想聊聊读书做批注的事儿。源于我的女儿,这一周读了三本书了,崭新如初还给我了又。
我女儿读书喜欢书上干干净净的,不喜欢又涂又划,更不喜欢做批注,所以她把书读了一堆,却从来没做过批注,我跟他说了好多次,第一遍把感觉写得好的用笔标一下,第二遍再专门读标过的文字,这样对书的理解会更深刻些,人家不为所动,仍然保持书都白白净净的,看过四五遍的书也是如此。有时候看的起劲儿时,还会给我读几段,聊聊自己的阅读感受,但做批注就别想了,这不又读完了一本书,跟新的书一样,我有点儿可惜,不知道她到底读进去了多少。
我以前读完的的书也是干干净净,保护得可好了。我从小读书,书一直很干净,只愿意看,不愿意动手。看的速度很快,基本上不批注勾画。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书是借的人家的,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书是在被窝里看的,不能写,再说也没有写的意识。养成习惯后,自己的书也不批画了,一直到成人后,甚至今天,仍然如此。但我想要说的是,这严重限制了我的成长。如果时间重来一次,我会养成勾画批注的习惯
后来我有了批画意识,但因为懒,而且多是躺着读书,拿笔不方便,也不耐烦停下来划或写。一句话,批注不是一个舒服的动作,但阅读是。久之,批注就不是习惯。
当老师后,有了意识和感受,开始批画批注,每每读到专业的书,也有了自己的真正读完的书。
近几年,我开始带学生阅读,对阅读有了比较专业的眼光,我开始认为从三年级开始,在教材学习和整本书共读中,要培养学生养成批注的习惯,有意识地培养。海量阅读当然不用。一旦到了五六年级,开始人文社科类阅读(即所谓的广谱阅读),批注就是加强理解掌握的好办法。深度学习,从动手开始。小说类故事类的书,如果去勾画好词好句或者做批注的话,会影响阅读的兴趣。但是社科类的书,边读边做笔记,会帮助自己整理思路,更容易把握关键点读进去。
我有一个学生,读书特别喜欢勾画做批注,像《朝花夕拾》、曹文轩的作品,一些句子,他都喜欢反复咀嚼揣摩,所以写起文章来,文思泉涌,文笔也特别好。相比之下,我孩子写作的时候,经常不太会选材,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喜欢问我的意见,让我帮她想要写什么。我觉得这跟她自己平时缺少精读、泛读不做批注有关系。批注,就是让阅读慢下来,这是深度学习的习惯。阅读要快,这是海量阅读,自由阅读;阅读要慢,这是经典研读,是知识积累。快有快的用,慢有慢的用。不能慢下来,就没有办法深度思考。所以,我现在特别重视从低年级,最迟二三年级开始就要做预习批注训练,我是指教材。五年级是批注阅读的正式启动期
有人可能问了知识类作品,比较好区分。经典是指哪些呢?怎么跟小说故事类区分?这是个相对的概念。你可以轻松地读鲁迅小说,你也可以当成经典来批注。一般的小说,散文阅读,当然不用批注。但如果是经典且用来学习的文本,就不一样了。知识类有两种。一种是很好读,批注勾画是为了迅速掌握要点。一种是很难读,批注勾画是为了深入理解。批注需要示范,需要教,需要反馈讨论。这本身就是深度阅读力的培养路径。学生如果在家里做精读,肯定是需要跟父母一起,可以相互反馈和讨论了。在批注式阅读,这方面的高手,是金圣叹。所以,课程中经常是用名著批阅来学习批注。
去年认识了新网师后,开始阅读教育哲学的书,批注做了一本又一本,开始真的进行沉浸式阅读了,收获不是一般的大,开始懂得读懂读透几本基本的书胜过读一大堆书。
读书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