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山瑶族
出小七孔古桥向东进入樟江,江上一座仿古桥造型独特,吸引我走上前去。大桥横跨樟江两岸,桥两端桥墩是两个巨大的铜鼓,故名“铜鼓桥”。桥始建于1993年,2000年遭遇特大洪水被冲毁,2001年又重建。现桥长126米、净跨60米、宽2.4米、高25米,为木质悬索桥,两岸为石砌桥基。
我们来的时候,桥已封闭,入桥处放置一块提示牌,告知“铜鼓桥引桥部分因交通事故造成桥体位移变形,为保障游客及周边群众生命安全,铜鼓桥即日起禁止通行。”落款为2019年9月24日。看来我们恰巧是来晚了一步,无缘踏上这座极富民族元素的大桥。桥头立有一根图腾柱,柱中间位置嵌一牛首,柱顶站立一只展翅雄鹰。了解民族文化的可知,铜鼓和牛首是瑶族的图腾,象征着瑶族的尊严和对祖先、神灵的崇敬,展现了瑶族传统、独特、古老、浓郁的民族文化。
瑶族先民古称“尤人”,“尤”是其自称,也是今天瑶族的自称。“尤”为九黎、三苗之后,最初生活在江南地区,由于人口不断繁衍,向北寻找生活基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与东进的炎、黄部落发生冲突战败,被迫向南迁徙。春秋时期,逐步形成以长沙、武陵或五溪为中心的活动地区。元朝时期,瑶民被迫再度进入两广地区。明末清初,又由两广进入贵州和云南南部山区,少数瑶族还向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转移。
自唐以后,由于迁徙频繁,瑶族居住分散,促使瑶族先民原始社会的分化和瓦解,开始了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由于崇拜、政治、经济、居地、服饰、姓氏等不同,瑶族自称分支有90余种,他称更多达400多种。根据崇拜不同,可把瑶族分为4支:崇拜盘瓠的盘瑶、崇拜盘古的盘古瑶、崇拜盘王的盘王瑶、崇拜密洛陀的布努瑶。相传铜鼓是创世女神密洛陀留给布努瑶的传家宝,是布努瑶的镇寨重器、图腾崇拜标志,布努瑶祖祖辈辈保留着与铜鼓相关的习俗。
布努瑶又分为番瑶、白裤瑶、花蓝瑶、花瑶和部分红瑶等支系。位于小七孔东边的瑶山瑶族乡居住的就是白裤瑶,因男子都穿着及膝的白裤而得名,又因女性夏天只用前后两片布遮挡,不穿内衣,故又名“两片瑶“。
瑶族民间传说,密洛陀学习造人之前,先造出了九位大神公。一年密洛陀忽生重病,九位大神公就去请“桑师”占卜问鬼。“桑师”占卜后说:“密洛陀的病要好转,必须杀猪宰羊,敲锣打鼓来‘属运’(还愿仪式)两天两夜,驱赶附在身上的邪难病魔。”九位大神公回来后告诉密洛陀。密洛陀听后画了九个立体图案,安排“卡洋也”和“卡洋义”两兄弟(藏罗福利)按图形造出两面铜鼓来。“卡洋也”和“卡洋义”两兄弟用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造出了公母两面铜鼓,于是拿着两面铜鼓给密洛陀“属运”。密洛陀的病很快就好转了。密洛陀病好之后,就对“卡洋也”和“卡洋义”两兄弟说:“你两兄弟继续按此法去造铜鼓,以后造人后分给他们去敲打,驱邪赶魔。”并吩咐九位大神公:以后只准在她生日五月二十九日那天才能敲打铜鼓。
另又传说,密洛陀有三个孩子,长大了便让他们出去谋生创业。临走那一天,老大起的最早,密洛陀送给他一把秤,老大拿着秤到砍者坎苏的地方做生意,生活得很好,成了后来的汉族。老二起的稍晚,密洛陀送给他一把犁,老二扛着犁到平坝耕田,日子过的也不错,成了后来的壮族。老三起的最晚,家中没有好东西了,密洛陀就送给他一把刮子、一把托钏、一抓小米、一抓玉米,让他拿到山里去耕种,不料辛辛苦苦种下的庄稼,到了收获的季节,却被一群野兽给糟蹋了。老三找到密洛陀诉苦,密洛陀就送给他一面铜鼓。每到庄稼收成的季节,老三就遵照密洛陀的嘱咐,打铜鼓驱赶鸟兽,居住在山里,成了今天的瑶族。铜鼓也成了瑶族的传家之宝。
布努瑶的社会生活离不开铜鼓,现在走在瑶族村寨里,还能看到到处都是牛首和铜鼓的图腾。每年的年节,布努瑶人都会在田间地头架起铜鼓,一边敲打,一边舞蹈,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白裤瑶的铜鼓平时秘藏不宣,只是在喜庆和丧葬的时候才拿出来,庆祝和祭祀,年节喜庆时打喜鼓,祭祀丧葬时打哀鼓。
白裤瑶不同于其他瑶族支系,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而是以地域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称为“油锅”。“油锅”组织,瑶语称“委腰”,由同一祖辈的父系大家庭组成。族人相互帮助,共御外敌,以保护本族人不受外人排挤、歧视和破灭。每个“油锅”都是一个单一的整体,有自己的疆界和领域,最小的三户,最大的十五六户,姓氏大的还分为多个“油锅”。“油锅”与“油锅”之间平等,没有特权,每个“油锅”都有一个男性长者为头人,有集体的田地。“油锅”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内部成员之间不得成婚,也不得与其他民族通婚,齐心团结,自觉服从头人指挥。
白裤瑶的每个“油锅”组织都有铜鼓,平时铜鼓交由“油锅”头人收藏保管,但每个“油锅”成员都可使用。年节喜庆时多用双鼓,阴阳共鸣。祭祀丧葬时则用单鼓,死者是男性打公鼓,死者是女性打母鼓。节庆时不设铜鼓场,如果同一“油锅”的铜鼓多,就集合起来演奏,由牛皮大鼓指挥。丧葬打鼓主要配合砍牛送葬,设专门的铜鼓场。铜鼓场上除本“油锅”的铜鼓外,还有前来吊丧的外寨的铜鼓。二三十面铜鼓同时演奏,场面十分壮观。
在铜鼓场上集体演奏时,先要祭鼓。主鼓手把牛皮大鼓摆在铜鼓场中央,正对铜鼓架。其他铜鼓依次排列,舅爷的铜鼓地位最高,排在正中,面对牛皮大鼓。敲牛皮大鼓的是“油锅”的长者,其他铜鼓每面两名鼓手。一名鼓手左手执鼓槌,右手持竹片,站在铜鼓左侧。另一名鼓手站在鼓后,捧接音木桶。一切准备就绪后,寨老出来点燃三支香,摆上牲畜头、酒、饭以祭大鼓。祭完大鼓后祭铜鼓,祭完铜鼓,寨老双手举槌,双腿齐跳,敲击大鼓左右鼓面,继而再轻敲鼓面三声,然后依次敲击各个铜鼓鼓面,敲完演奏正式开始。铜鼓一经敲响,就持续不停,鼓手轮番演奏,通宵达旦,直到灵柩抬出村寨。完成丧葬仪式后,所有铜鼓由寨老逐个念咒送行,并打发每面铜鼓一团糯米饭、一块肉、一盅酒,用以抬回去再做收鼓仪式。
粗略了解瑶族白裤瑶的铜鼓文化之后,我们离开铜鼓桥,向左出小七孔景区。路上偶尔会遇见身穿瑶族服饰的瑶家女人。景区里工作的多为年轻女子,行走过路的多为老人,更为纯朴返真。白裤瑶女子服饰无领无袖,称为“褂衣”或“贯头衣”,以黑色、青色为主色调,长度刚到裙腰,腋下无扣,两侧亦不缝合,仅肩角处相连,上部正中留口,贯头而入。下身穿百褶裙以蓝黑两色相间,配以橙、红刺绣花边,前配一块档布。男子则上身穿蓝边黑色对襟衽衣,系刺绣花腰带,下身穿白裤,库管前膝盖部分饰红线绣成的五指形状花纹,称“五指纹”或“五指血印”。白裤瑶服饰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历经织布、纺纱、画图案、刺绣等三十多道工序,而且每道工序还受季节影响,一般一件衣服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白裤瑶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民族,至今还保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从瑶族女性的服饰和两性交往上都可看出白裤瑶母系社会文化的遗存。
相比桂北黔南居住的水族、布依族、苗族、侗族女性服饰以蓝、白、绿等冷色调为主不同,瑶族女性服饰则带有大量的橙色、红色等暖色调,表现了瑶族女性热情、自由、奔放,在恋爱中主动,以及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尤其是女性夏季的服饰,更体现了瑶族对女性的崇敬。瑶族女性夏季服饰,上衣一前一后两块布,不穿内衣,腋下无扣,全是敞开。侧览女性双乳若隐若现,一旦弯腰更是一览无余。我们来的时候是秋季,山里的天气已经渐凉,自然无幸看到身穿两片的瑶族姑娘。再一想现在瑶族早已对外开放,瑶族女子应该早已不穿两片服了。
瑶族女性若隐若现的双乳,绝不是性的展露,而是对生殖和女性至高无上的崇拜。正是白裤瑶对女性的崇拜,衍生出对乳房的景仰,进而体现了瑶族社会以母性为尊。所以走在瑶寨里,如若看见身穿两片夏装的女子,你可以去拍摄、欣赏,即使不能激发你对母性与爱的景仰,绝不能以色情的目光去窥视,也不能有一丝的色情邪念,更不能有分毫的龌龊想法。
白裤瑶的母系社会遗存还体现在两性恋爱上。瑶族女性不但恋爱上大胆、热情,主动追求占有与自己地位相配的男子,而且白裤瑶女子在婚前还有一项特权。瑶族女子结婚当天,还可以去会以前的情人,如果新婚男子不能忍受,还被认为不够豁达,要受到指责,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和对自由恋爱的推崇。据资料记载,白裤瑶新娘结婚当天,从早上8点开始,到下午4点,这8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去和以前的情人做最后的告别。新娘家还要备好二十斤糯米饭,给新娘用作送给情人的最后礼物,象征着自由恋爱的结束,婚姻生活的开始。从此以后,新娘就得和丈夫相依相守,和以前的情人再无瓜葛。白裤瑶实行一夫一妻制,一旦结婚就绝不允许离婚。这种婚前自由恋爱,婚后相依相守的婚恋观念,正是人性最纯真最自然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