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127篇。
《论语子路篇第十一》第10篇: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朱熹注解——期月,谓周一岁之月也。可者,仅辞,言纲纪布也。有成,治功成也。尹氏曰:“孔子叹当时莫能用己也,故云然。”愚按:史记,此盖为卫灵公不能用而发。
孔子说:如果有要用我的国君,只要一年,我就能使这个国家基本上树立规模,三年我就能使这个国家治理成功,国富民强,教化大行。
这是孔子由庶矣、富矣、教矣联想到没人用自己,如果有人用,一定能够推行自己的主张,治国有成。
对于治国,孔子是胸有成竹,他既有治国之道又有治国之术,在鲁国执政四年,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足见孔子的才能,也足见孔子此言不虚。但也更叫人感到孔子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哀。
我们结合一下孔子生平及历史,五十一岁公元前501年,周敬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孔子在鲁。孔子任中都(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宰,卓有政绩,治理一年,四方则之。五十二岁公元前500年,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由小司空升大司寇,摄相事。
《史记孔子世家》接着记载——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大意是——于是就把扰乱国政的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预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样。
孔子理政3个月,社会风气就大为扭转,甚至达到了路不拾遗、宾至如归,而这两个成语可能就出自这里。孔子这么说是有底气的。
但问题出来了,孔子本事这么大,为什么没人用孔子呢?
这与春秋当时的形势有关,当时社会是个秩序混乱乃至颠倒的时代,礼崩乐坏,而孔子却在努力恢复,而一般的投机政客只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没有立场,更没有理想,这也是政治家与政客的主要区别之一。
这固然是孔子的个人悲哀,更是时代的悲剧,同时也成就孔子的人格,突显了孔子的伟大与光辉。
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