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到一位老师说“孩子就是我们的镜子”“家长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还在身上”,简单的话语,老师很年轻,她应该是不懂得教练的,但是每天陪伴孩子在一起的经历让她有如上的总结。
这不经让我想起教练对话,教练与客户也是一种镜子关系,教练帮助/陪伴客户探索方向、寻找答案,只有教练在中立、关注客户的需求时,教练才可以帮助客户理清、拓宽思路,挖掘出盲点,从而带来AHA的灵感,进而客户会自发的定力计划、设计行动。试想,我们在与宝贝们相处的时候,也可以卸掉“你应该,你不可以,你需要,你不可能”等固有答案模式,而是蹲下来和她平处,商量问“你希望如何,你为什么这么选择,你认为这么做会带来什么,你对这样的结果可以接受吗”等语言沟通,宝贝们是不是会减少那份“叛逆”,是不是会有更多创新的尝试,而且这些尝试的过程是思考过的,结果是她可以承担的,是不是可以让他们更多的感知,更懂的承担自己的言行。当她发现自己的小小成就是有父母的陪伴时,是不是更愿意与父母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上段用了好多“是不是”,是希望大家真的能去思考“是”or“不是”,甚而思考“是与不是”背后是为什么;因为作为家长,作为教练,我们需要存储这样的能力。
然而教练对话是开放式的提问,带给客户新的觉察,引导客户向前一步思考。正如我们在与宝贝们交流的时候,不免会问“你是不是,她有没有,你会不会”等问题。这些不仅会固定宝贝们的思维,还会引导他们像外看,如果是别人错了会回答“是,她怎么怎么了”;如果是自己错了会回答“不,我没有”。如果我们换种问法“刚刚发生了什么”“你怎么处理的”等,宝贝们是不是就会去思考,去组织语言,在她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她的表情神态动作语音语调中,去判断她的答案与事实是否有差距,进而挖掘事实的真相or她真实的想法。
我们陪伴孩子的成长,她的一言一行都在给我们照镜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也是我们的教练,她的真诚和简单,帮我们看到我们“自以为是”的盲点。
既然我们有幸学习了教练技术,希望简单的道理可以用到日常的生活中,陪伴孩子陪伴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