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关于读书的好处及作用,从古到今,名家所言比比皆是,我们也无需再去论证,几乎所有人也都相信读书是有益的这个论断。
既然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为什么今天还要专门写一篇文字来讨论读书的话题呢?是因为有太多的人在读书上存在问题了。
没时间读书。
成年人要工作,要面对繁杂的生活琐事,已经不能像学生时代那么心无旁骛地去读书了,这是事实,于是这也成了很多人不读书的理由。每天要被迫应对的事情足够多了,有一点点自由的时间只想放松娱乐,去犒劳一天的繁忙,自然无可厚非。但如果你选择了放松,就不要羡慕别人的条理清晰、才思敏捷、侃侃而谈,当然,这是表象,更大的差别是思维的差别,“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便是这个意思。有舍才有得,想要得到“气自华”,必须要舍去一部分放松娱乐的时间,如果本身并不想得到,那也就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内了。所以,不是没时间,而是你没有规划好,分配好时间。
读书太难了。
有人说,书上内容太过专业深奥了;有人说,看书好像认字,字都认识,但合起来想说什么就不明白了。
你知道吗?图书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可以分为22类,哲学、法律、军事、文学、艺术、医药……在每一类里又可以分为若干类别,如法律有民法、刑法、婚姻法……文学有乡土文学、儿童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文学……涉及到了人类生活发展的方方面面,只要你感兴趣,就一定会找到相应的书目可以阅读。你认为难懂,可能只是没找到想要阅读的书目而已,要不然也不会有对书痴迷如囊萤映雪的车胤,嚼辣椒驱寒的鲁迅。
读书没有用。
尽管如此,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我们依然能听到一些声音。“你看,我没读过啥书,现在过的也不比读过书的人差!”“上学时就不会写作文,现在还是不会写文章,不过没关系,我有秘书啊!”好像金钱、权利成了评判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他们说的有错吗?似乎也没错。但你去观察这些人,哪一个不是对自己的下一代倾尽全力投资教育,甚至在他们办公室里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书柜,哪怕从未打开过,摆设也是一定要有的。他们深知自己的短板,也吃过没有文化的苦,现在再来看他们说的那些话,只是在物质社会里的一些炫耀罢了,是不是心里话就值得怀疑了。
回顾历史,农民起义为何屡屡失败,他们败的不是组织、领导和战斗能力,而是眼界与思维,这些恰恰是只有读书可以弥补的,比如朱元璋。
去读书吧,哪怕是从被迫开始,那也坚持一段时间,很快你就会习惯并享受读书,有一天,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