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亚马逊靠经营网上书店起家,做到了全球市值排行第一名,到2022年1月,仍稳居全球市值排名前五名,贝索斯本人也是世界首富。
宁向东教授以编年体的方式,逐一解读贝索斯的24封股东信,讲述亚马逊的成长历程,也为我们详细剖析了亚马逊经营哲学。
贝索斯总能抓住每一个机遇、踩准每一个节点,让亚马逊随着市场的波浪不断翻滚、不断成长。其中最重要的,是宁教授和樊登对话中提到的“亚马逊飞轮体系”,贝索斯构造了一个完整的飞轮体系,想通了其中的逻辑,并且按照这个逻辑坚定的一直走下去,贝索斯说这是他们的“秘密武器”。
“打蛇打七寸”,我看了这个飞轮后,最深刻的感受是,这个飞轮的每一个点,都直击实体书店的软肋。而根据我的观察,这些年来,我身边的实体书店,不仅没有解决这些软肋,相反在一定程度上问题更加严重。
飞轮最重要的点有三个。其中第一个是海量。亚马逊这个名字首先就有博大的意思,因为它整体思路就是:用巨多量的书,去打实体书店。网上书店最大的成本是做网页,只要服务器够大,可以容纳上百万的书,而实体书店的书量显然非常有限,哪怕象哈佛书店、巴诺书店等非常大型的书店,存书也不会超过10万册,导致顾客在购书时往往买不到自己想要的书。
第二个是便捷性。线下买书随便拿几本就可以看,线上就没有这个便利。于是亚马逊开通了线上试读功能,考虑到有些客户试读了之后仍不放心,又开通了评论功能。大家看出来没有,亚马逊一切是以客户为中心的,随时想到客户的需求,而我们的很多实体书店,嘴上说“顾客是上帝”,实际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回事。
第三个是便宜。实体书店因为店面、人工等开支所限,决定了成本无法降下来,而线上书店的价格至少是实体书店的7折、6折甚至更低,这一点吸引了很多的购书者。
线上书店对实体的冲击无疑是非常大的,但尽管有了线上购书渠道,我有时也去实体书店,一来有时候不知道该买什么书,想去书店看看有没有什么启发,看到中意的书,哪怕原价也会购买。二来实体书店环境比较好,闲来无事坐着翻阅可以让人心情舒适。但随着几次不好的体验后, 我现在几乎不去光顾了。
一是现在书店的书几乎都采用塑封方式了,你根本无法翻阅。有一次我看到网上评分很高的一本书《杀死一只知更鸟》,看介绍很心动,就想去实体书店买,虽然知道塑封了,也毫不犹豫买下来,很薄的一本书,价格不菲,我记得是99元,有些很好的书也才3、40元,我当时也没细想为什么这本书这么贵?结果拿回家拆开一看,原来是一本图像小说,也就是全是图画形式。当时脑袋就蒙了,要是能拆开看,我一定不会买,而会重新去寻找文字版本的。据说如果要求工作人员拆封,他们也会拆的,但是如果拆了不满意,对“上帝”来说是不是会很尴尬?而如果你真的想翻阅的话,图书馆开辟了休闲场所,供应咖啡、饮料,那是要花钱的,你想象几十年前一样不花钱翻阅是没有空间了,而愿去书店翻阅的多半都是真正爱书之人,也是潜在的客户群体,书店把本可以留住的这部分群体都拒之门外了。
二是有时有了明确的购书目标,但是书店里没有。去过几次书店,都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书。据说可以找店员预订,我就找到了店员,但店员说,不是所有书都能预订,有专门的采购组负责,有些书没有采购就无法预订。不是顾客是上帝吗?采购组为什么不能根据顾客的要求专门采购?既然无法订购,那只有去线上找了,多几次后,就不会再去实体书店了。
我一直认为,线上经济与线下经济不应该是激烈竞争的关系,而应该发挥各自所长、优势互补,这才是一个良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感觉身边的实体书店这些年并没有仔细思考其中的问题,在竞争者的强力攻势下,不仅没有打造出自己独特的优势,连曾有的“读书氛围“和”心灵放松”等优势都在不断失去,所以门前日益冷落,而有些做的好的地方,已经开始走出自己的路了。
比如:相同的书完全可以拿一本拆封摆放,方便有购买意向的人群翻阅,供翻阅的这一本书也可以以优惠价出售,相信很多爱书者也会购买的。如果不想这样做,也可以引入和图书馆一样的电子阅读,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
又如:为顾客开设“私人定制”,任何书只要网上有的,就可以为顾客买到。甚至可以开展送书上门等活动,以服务赢回顾客。
再如:开辟一些免费阅读空间,让顾客可以免费阅读,先把书店的人流引起来。对一些已买了书的顾客,也可以单独开辟场所,让他们先为睹为快!
办法是人想出来的,真希望身边的实体书店能够开放头脑和胸襟,真正站在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