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有晨练听书的习惯。
昨天早晨听《高莉的咖啡屋》,嘉宾吴伯凡老师提到:面对生活中的压力事件,要学会将“焦虑感”转化为“紧迫感”。
我想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压力事件。比如就业,升学,买房,升职,婚姻……等等。
那么什么是“焦虑感”,什么又是“紧迫感”呢?它们是一回事吗?
当然不是。曾经有一本叫做《紧迫感》的书对此做了详细的阐述。这里我简单来说明一下它们的区别:
首先,“紧迫感”主要是时间紧、任务重。比如拆弹专家面对一分钟后要爆炸的炸弹。“焦虑感”并没有明确的客观对象,也没有具体的工作量要求,说白了就是“瞎担心”。比如家长担心孩子成绩不好未来会生活得不好。
其次,“紧迫感”是一种不得不做,不马上做就来不及的精神动力。“焦虑感”是面对困难和压力时的一种消极情绪,是无序和混乱造成的精神垃圾。
第三,“紧迫感”会随着事情的进展减轻直至消失,不会发展成心理问题。“焦虑感”只会让你无所适从,感觉无处不在,长时间得不到处理和释放,久而久之会成为心理问题。
那么,怎么样将“焦虑感”转化为“紧迫感”呢?
第一,转变观念,辩证看待。要告诉自己,生活并没有完全的失控。同时也要认识到轻度焦虑情绪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比如这种令人不舒服的体验可以督促我们做出改变,获得真正的自我成长,并最终消除焦虑情绪。
第二,改变行为,转移接纳。感觉焦虑时,尝试伸展肢体,做个深呼吸;告诉自己焦虑是暂时的、会消失的,马上挣脱这种情绪是没有必要的。休息一下,听音乐、散步都是很好的放松方式。
第三,调整心态,适当看淡。当我们过分看重一个事情的时候,只要这个事情稍有恶化,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感。这种不适当的焦虑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们过分看重这个事情,而让自己过分“敏感”了。因此,我们需要把自己对一个事情的重视保持在适当的水平,让自己能够平稳地迎接挑战。
第四,学会抽离,坚持做事。做好以上三点,并经常练习,就能将自己从焦虑的情绪暂时抽离出来。这时候要让自己有事做,比如你担心考不好,那就给自己定一个背书5分钟或者做2道题的小目标,循序渐进,慢慢改变,而不是无所事事,胡思乱想。
“焦虑感”根本上是因为自己缺乏“掌控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对未来的发展、变化了解不够,又觉得无从下手,这样反反复复的纠结导致。
当时事大如天,事后细枝末节。
只要清醒地认清“焦虑感”和“紧迫感”的区别和成因,不拒绝改变,让坚持做有意义的事成为习惯,让马上行动成为习惯。慢慢经历这种改变的过程,通过做事提升能力,增加控制力,获得幸福感,进入那种越来越满意自己的状态,焦虑自然会减少。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要你不停下学习的脚步,不放弃为改变做出的努力,幸福美好的生活就在不远的前方等着你。让我们一起加油(ง •̀_•́)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