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芬芳》是杨本芬老人的作品,六十岁开始写作的杨本芬,用日常细腻的笔法写下了惠才的故事,一个普通女性不被看见的婚姻故事。读书时我不仅带入了自己的母亲,也带入了同在那个年代的无数女性,她们可以是村里的邻居,可以是那个带着孩子串门的邻居,也可能是广场舞跳得很好的阿姨。我在这份“女儿”的情感拉扯中读完全书,很难不去共情、流泪,却迟迟无法下笔。
我为惠才痛苦的一辈子流泪,却无能为力。我无法痛骂那位冷漠老吕,因为痛恨“父亲”时,我甚至连带痛恨自己,仿佛如果没有自己,“惠才”们就不会成为妈妈们,也不会被困在家庭里,她们应该有更好的人生。事实也是如此,当惠才得知自己怀孕时,她的所有的读书上大学的梦想都破灭了,从此困在家庭之中,母亲这个身份困住了惠才,也困住了很多那个时代的女性。很多读者说看这本书无数次指责她软弱。也许本书没有一个爽文的结局,比如女性的离开、出走,从此找到自己,独自美丽。但生活从来不是简单的选择题,即便惠才们没有别的路,她也不曾放弃找寻自我,那颗自我的种子一直在悄然生长着,在灰烬中开出花朵,在角落中绽放芬芳,形成坚韧的骨血,支撑着她的创作。
全书我最喜欢的情节就是惠才写的文章被发表了,那种意想不到的快乐,是我看到她最接近于自我实现的快乐。而幸运的是,杨本芬女士在现实中也是如此,她找到了文字这个出口,在六十多岁开始写作,把秋园和惠才这样的女性展现给这个世界,让如同一滴水一样在历史长河中翻涌的女性被看见。仅此,我们应该为故事中的惠才说句话,她虽然错过了很多,也许选错了路、选错了人,但她永远在找寻自己,即便是在厕所、在厨房,只要在写,那一刻她就是自己。
书名《我本芬芳》,我大胆猜测她想告诉我们,找寻自己这件事,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只要保存一颗种子在心中,哪怕八十岁,依然可以盛开,可以芬芳。
祝所有女性,永远拥有自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