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部分讲的机会更多是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后用组合创新的方式来寻找新的增长点,而不是大家所说的趋势和风口,趋势和风口即借势会在第五模块进行分析。那我们就按照梁宁老师的思路往下去挖增长的机会在哪里。
对于组织而言,如果有了一个大概的方向,比如课程中的案例是在大学校园里做一个产品,那我们应该从哪里入手呢?
首先进到这个场景里用MECE原则进行拆解,把每一个当下场景里相关的事情穷举出来,这是一个发散思维的过程,先发散,后收敛。发散的过程也是一个感觉的过程,把概念化的印象实体化。在穷举之前,先定义我们的方向,以及用什么样的颗粒度来描述,要细节到什么程度。先定义好标准后就开始列清单。
其次列完清单后按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比如大学产品会按时间、空间或者人等等要素归结。分类后开始洞察机会。洞察机会可以用到一个工具:机会PAPER.
就是列三栏:问题点(痛点)、抽象痛点(找本质)、根据本质提出解决方案。当把所有的清单整理一遍后会发现很多同质的问题,清单会少了很多。
最后客观校验,就是根据精简后的清单再次收敛,做用户调查,痛点真的是痛点吗,我对痛点本质的理解正确吗,解决方案能解决问题吗?让真实的用户直接告诉你,是不是我们自以为是。
当这些动作都做完以后,是不是就可以说找到了具体的破局点可以发力了呢?然而并不是,只能说这个方向有机会,还需要继续拆解,将概念具体化场景化,从这些场景中切实找到一个广谱、高频、刚需、体验可控的单点把这个单点做到极致从而突破阈值,实现从0到1。
这个就涉及到这么多选项中,我们到底怎么选择,用什么逻辑进行选择,比如规模最大的,或者和我个人资源最匹配的,或者有杠杆可以撬动的,一个概念离产品,离好产品的距离不亚于从蚂蚁到人,所以,切切实实找到一个落地的可执行的开始下手。
到个人如何找到自己的机会呢?天眼怎么开?你的知识结构,你的认知决定了你能看多远。比如学术素养,对照发现不同从而发现机会;比如视野,高维打低维,人生经历都是一种财富;所以需要终身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
机会在哪里?
机会在品类不成熟的时候你做爆品;品类成熟的时候你做品牌。品牌是有溢价,而且用户愿意接受溢价,其次有很强的对商场的博弈能力,商场引入后觉得都上了一个档次,最后用户愿意分享晒。
爆品机会=技术/供应链创新 × 爆发品类 × 新流量
机会这个模块的最后是在一次增长的尽头,如何开启第二次增长,也就是第二曲线。重点讲的混沌分形创新理论离的遗传,也就是企业的基因,从初创开始,一直指导着企业在每个重要节点的选择不偏离航线,正确的行驶。比如网飞公司,他们的基因就一直是更多好内容,更多用户和更多收入,他所有的跨越,都是因为外在的限制性条件发生变化,但是核心的需求是不变的。
所有的企业,都是因为市场需求、自身基因和限制性条件这三个因素一起作用形成的。
所以,每一个限制性条件发生变化时,都会产生新的市场空白。对行业来说,这就是风口,对过去的头部企业来说,这就是挑战。这就要求企业,用完全不同的策略、产品、业务,在新条件下去持续满足用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