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中讲过一件事:蔡元培一直很重视人才,担任北大校长后不久,他便力排众议,聘任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年仅26岁的胡适为北大文科教授。
果然,不久之后,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引起巨大反响。
刚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偶然的机会在平台认识了从容小主,那个时候她日更15000——20000字,妥妥的“触手怪”。
她的第一部小说《静静的天空》虽然只有18万字,却写得荡气回肠。当时我就想,后来的作品怎样样?持续阅读了《完美》等作品,心中的佩服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顺其自然加入小主的文学群,在那里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文友们,一同裹挟着前进,连掉队的机会都没有。
快乐人生老陈的《诗词解析》别具一格,跟读下来 弥补了我这方面的短板;
辉姑娘的文字那么温暖,特别治愈;
腊梅阅读面 宽,每篇文字都那么富有哲理性,开解心结;
张同刚老师文字功底深厚,读他的文能学到很多东西;
莫美橙的言情小说,富有时代感,给我勇气开启长篇写作的篇章;
……
这几年,我在文学群不掉队,那是因为我看着优秀人的后脑勺在一直前进。
一个人只有看得见他人的优秀,才能真正认清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获得长足的进步。
我们只有学会欣赏别人,才能迈出自我成长的第一步。这一步,看似只是认知上的一小步,却是跨越人性狭隘的一大步。
某条上作者众多,素老三拥有23万粉丝,无论是微头条还是长篇小说的章节流量都不错。网上对她褒奖不一,带着好奇的心情阅读她的文字,虽然都是家长里短的分享,但读起来那么顺畅,原来人家是国家作协成员,出过好几本书,即便退休,依然保持日更一万字,年轻人都自愧不如。
顺着网线我找到了素老三的长篇小说《女作家去做保姆》,开篇很直白:女作家写作遇到瓶颈,退休工资又不高,就像以往那样打工体验生活,寻找灵感,再三筛选决定当做饭保姆,每天一顿饭工作三小时。
原计划做一个月保姆,情况有变化,就这么一直干下去,从中午饭又延伸到下午饭,接触到雇主家不同的人,也遇到不一样的时。,成就了这一部长篇小说并且被出版。
她的文字相当接地气,而且还是东北方言居多,几个月的保姆生活竟然写出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
受素老三的影响,我也开启了《两代人的碰撞》,边写边发,一边学习她的写作手法,一边推进自己的文章,22.7万字结束。这是我所有系列文中字数最多的一部,也许这才是我写长篇小说的真正开始。
网上一直有一种声音:素老三整天都说些家长里短,退休金的事都写很多次,平台还给她那么高的流量?
也许这一部分人的心态就是:承认了别人的优秀,等于承认了自己的不完美,刻意回避自己的不完美。说到底就是自卑心在作崇。
掩盖缺点,很难获得成长,我们只有看得见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奋力追赶,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概念,叫“绿灯思维”。拥有绿灯思维的人,时刻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断延展自己的认知边界,从而不断地获得成长。
遇到比自己出色的人,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和这些人同行,我们才获得向优秀的人学习的机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看到别人的光,我们才能追着光前行;给别人鼓掌,就是给自己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