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汗症有两种:自汗 盗汗
自汗:不由自主的出汗
玩耍过渡,运动量过大,衣服穿的过多
或者今天天气过热导致孩子自发性的出汗
稍微蹦跶两下就出汗表明身体比较虚
自汗临床分为:1.热至阳明
就是孩子胃里有热,胃热比较重
2.气虚
3.阴虚
4.营卫不和
5.商数起因
常见
第一类:孩子有胃热
表现:平时出汗量比较多
而且孩子容易出现发烧、高热
伴有大便干燥,舌头厚腻
第二类:营卫不合
穿衣服很难,冷不得,热不得
易感冒
(营 卫解释:类似国家:城墙,城内皇帝住的地方为大营,营内
卫就是士兵在外层坚守岗位在城墙上,
他和大营里的士兵要交替换班
比如你白天值班,晚上他值班。
换班的时候城里面的大营里面的一部分军队,站在城墙上,城墙上的士兵就回家休息了。
这种交替在某种因素他交替不了就为营卫不和)
孩子可能就是因为体质虚弱,营气不足,内在气血不足、天气发生变化的时候,营气散布到体表,导致外表空虚,外在的邪气特别容易侵袭,就相当于我大营里没有人了,外面站岗的也很累的时候,回家休息了。要换班的时候,没人去替班导致外面空虚,这个时候特别容易击垮
内外气血不能很正常的交替
第三类:暑伤
夏天过热,热伤了气,伤了阴,精液伤了。
这种不常见
第四类气虚和阳虚
表现就是稍微一动就出汗。
而且有时候会怕冷
出汗的时候孩子会出现:气短咳嗽、气喘、咳嗽。
身体容易困乏,不爱说话
阳虚与气虚的共同点:动则出汗加重
这个汗凉凉的
孩子平时喜欢喝热的东西,一喝凉的肚胀胃胀
大便不成形
孩子多偏向于气虚稍稍带点阳虚
纯阳虚导致的自汗比较少
点揉气海来固气6-10:养气补阴
复溜穴点揉3-5
脾腧穴点揉3-5
出汗伤阴
伤了阴就伤了精液,大便必然干燥
3岁以内的孩子推三关
温补的效果30-50次
盗汗
指孩子入睡以后,出汗
第一:阴虚内热
表现:两颧发红,五心烦热,形体消瘦
嘴唇比较干燥 红色偏红
第二:心血不足
一般睡眠不好,翻来覆去,晚上啼哭
最大的辩证就是睡眠不踏实
滋阴
肾腧
复溜穴:养阴止汗
合谷穴:固摄和补气的功效
生脉饮口服液:治疗气阴两虚
养阴不补气,阴固不住
补气不养阴
气没有生化的源泉
因为气是由阴生化
心血不足调理:
大陵穴,小天心
心腧 神门 阴心穴:晚上睡眠不踏实
关元穴
涌泉穴
盗汗还有脾虚湿阻(孩子脾胃特别虚弱,导致脾经有热而出现的汗)
表现舌苔厚腻,大便不成形,消化不好,吃饭也不好好吃
手法:特别轻,从阴陵泉推倒三阴交(扶运脾)
点揉脾腧
合谷穴
气海穴
从部位分
1.有头汗:a.阳气不足,伴有症状,四肢不温,经常手脚冰凉,神疲乏力,没有精神,
调理:补阳:摩命门穴
腹部:关元穴 气海穴
三关穴
b.湿热:苔比较厚腻,偏黄,小便也偏黄
调理:下三关,足三里到丰隆穴
下推七节骨
心胸出汗
心脾两虚
心腧脾腧神门
扶运脾:阴陵泉到三阴交
手足出汗
脾胃湿热(容易感冒,咳嗽,易有痰,胸中有痰,舌苔后腻)
调理:扶运脾+下三腑(足三里推到下巨虚)
脾胃气虚型
吃饭少,容易积食
大便不成形
重点:不好好吃饭,舌体比较淡白,没有血色
调理:健脾和胃
脾腧胃腧天枢穴建里穴
扶运脾
脾胃阴虚型
表现手足出汗,平时咽干口燥,清嗓子
大便干燥
干呕
调理:下三俯,点揉阴陵泉 肾腧 水分
揉板门 清补脾 补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