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7月14日)下午在肯德基里等到下课的儿子,他很高兴地说:“今天作业超级少啊!”
“是么?有哪些作业呢?”
“第一:……第二:……”儿子很快说完,我感觉确实很少,“作业少,你有什么打算?”
“我们去看场电影吧?”
“嗯,对哪部电影感兴趣呢?”
“我看看再说。”儿子拿过我的手机,在里面翻找着。
“想好了吗?”
“没有!”
“那这样,你说一部片子,我说一部片子,看看能否一起观看?”
“《超人总动员2》”儿子说。
“《我不是药神》”我也说了一部:“不过这部片子反应了一些社会的阴暗面,可能不太适合孩子观看。”
“老妈,你太小瞧我了。你们成人的电影我都能看,我跟同龄的孩子不一样。”
我自己想看《我不是药神》,但是又有点担心让孩子这么小看到社会阴暗面会不会不合适?
“你想好了,愿意跟妈妈一起看《我不是药神》?”
“想好了!”
影片看完,已经是傍晚6点多了,我俩就近找了个地方吃饭聊天。
“刚才的电影,你最有感触的场景是哪些?”我问儿子。
“两个人的死亡场景。”
“哦?”我一愣,接着问道:“哪两个人?”
“一个是开车死亡的,一个是自杀死亡的。”
“你说的是吕受益和彭浩?”
“嗯!”
“为什么对这两个场景最有感触?”我有点好奇,有点莫名。
儿子没有回复我,我没有继续追问。
“知道妈妈对哪个场景最有感触吗?”
“哪个?”儿子好奇地问我。
“程总坐在囚车上,周围许多白血病人送行的那个场景。”我脑海里浮现出电影画面。
儿子不置可否地看了看我,没有说过。
“以前我看到这样的镜头,会觉得程勇是个英雄。”我停了一会儿,“这次我看时,没有这样的感觉。只是觉得那个画面很触动我。”我忽然可以理解为何儿子不说他为什么对那两个场景有感触了,因为我对自己有感触的场景也说不出原因,就是觉得很有感触。
“那你觉得哪个配角你最有印象?”我转换了一个话题。
“那个老奶奶!”儿子笑了:“虽然台词很少,但是演得很到位啊!”
本来脑海里刚浮现老奶奶悲戚的脸,听到儿子说“演得很到位”时,我竟然笑了。是啊,孩子看到是表演,而我在咀嚼“台词”的悲哀。
我担心的社会阴暗面,孩子不一定可以感受到,或者感受到跟我的不一样。忽然发现儿子很清醒很客观地在看电影,而我却被电影情节带入了。所以,每次流泪都会看到儿子侧过头看我。他很清楚哪样的情节会让我流泪,而他已经不再轻易流泪了。这是他这一年来最大的变化:情绪越来越稳定,界限越来越清晰。
“老妈欣赏哪个配角?”
“我啊?我蛮欣赏吕受益的扮演者王传君。”
“为什么?”
“他为了这个角色,深入地接触慢粒白血病人,同时把自己的形象颠覆成一个绝症人的样子,是个很自律很敬业的演员……”我一边解释,一边有点嫌弃自己。我的说辞更多地来自别人对王传君的点评,而不是自己的感受。
我自己问自己,我对哪个配角最欣赏?其实是没有具体的一个人的,而是一群人,一群配角,一群扮演白血病人的配角。对这群配角,我也不是欣赏,而是有点恐惧: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白血病患者?为什么会罹患这种疾病?如何避免这种疾病?……一连串的问题,没有答案。
我所谓的这部电影反应的社会阴暗面,真的是这部电影要表达的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儿子对于电影的感受和认知早已超出了我对他的了解。
他在长大,他在观察,他在感受,他在思考,他也在学习。
这,就是生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