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苏轼何以无怨无悔?】
我常常在想,一个人少年得志,中年从云中跌落几乎冤死,老年还不断被贬,没权,没钱,甚至连儿子都不能考大学,他应该心怀怨恨吧?
就好像一个人在公司努力工作,却不断被人陷害,降级减薪,派去边远地区,差旅食宿自理关键是还无法辞职,会是什么心情呢?
苏轼似乎很少有怨恨的情绪。
我又常会阴暗地想,他那些昂扬的鸡汤,某种意义上是在凹造型,凹着凹着,就定型了,独辟旷达一路,阔大了贬谪文学的天地。
但这些,其实都是看扁了他。
马伯庸《长安的荔枝》里,把杜甫描写为一个急吼吼的热血青年,他那一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热衷肠,苏轼也是一样一样的。
只是他的兴趣更广泛,会在其他爱好以及生活的审美中分散一部分注意力和热忱。
看他每到一处都积极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就可以领略到,他的这种热情,是发自内心的。
而他为何能做到无怨无悔呢?原生家庭的环境、个人性格因素都有影响,在精神自觉层面,正如他的偶像范仲淹所说的,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北宋的士大夫们,把儒家经世济民的风范发展到新的高度,皇帝也好,朝廷也罢,不再是唯一的甲方,他们要服务的,是天下,是苍生。
这些词太大,一般我不喜欢用。我更喜欢的,是他今天推广的这把小小的“秧马”:形似木马,“背如覆瓦”“头尻轩昂”,坐在上面,“以两足为四蹄”,可以减轻弯腰插秧的辛劳。
【题秧马歌后】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四月廿二,广东惠州,时年60岁
惠州博罗县令林君抃,勤民恤农,仆出此歌以示之。林君喜甚,躬率田署制作阅试,以谓背虽当如覆瓦,然须起首尾如马鞍状,使前却有力。今惠州民皆已施用,甚便之。念浙中稻米几半天下,独未知为此,而仆又有薄田在阳羡,意欲以教之。适会衢州进士梁君琯过我而西,乃得指示,口授其详,归见张秉道,可备言范式尺寸及乘驭之状,仍制一枚,传之吴人,因以教阳羡儿子,尤幸也。本欲作秉道书,又懒,此间诸事,可问梁君具详也。试更以示西湖智果妙总禅师参寥子,以发万里一笑,尤佳也。绍圣二年四月二十二日,轼书。
他是在湖北看到的——不就是他第一被贬谪的黄州吗?——当时曾委托衢州进士梁琯将秧马制作方法口授给阳羡的朋友,现在被贬到惠州,又马上推广过来。
在广东,他还通过任地方官的朋友,设计引水工程造福百姓。正如林语堂说的,他“在每一处贬所都留下不朽的民生工程”。
所以,他的无怨无悔,不仅源于达观的天性,源于勤民恤农的善良,源于儒家士大夫的精神自觉,也源于始终以具体的行动来创造价值,从而超越内心困境,获得更高维度的平衡。
【东坡日历】
2025年5月19日,周一,乙巳蛇年,农历四月廿二
40岁,是日,在诸城(山东潍坊),作《文与可字说》寄文同。轼。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四月廿二,时任密州知州。
44岁,是日,在乌程(浙江湖州),吾谒文宣王庙及诸庙,作祝文。轼。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四月廿二,时任湖州知州。
52岁,是日,在开封,撰《赐文武百僚文彦博以下上第一表请皇帝御正殿复常膳不允批答》,撰《赐文武百僚文彦博以下上第一表请太皇太后复常膳不许批答》。轼。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四月廿二,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53岁,是日,在开封,撰《赐河西军节度使西蕃邈川首领阿里骨进奉回诏》、撰《白沟驿赐大辽贺坤成节人使御筵兼传宣抚问口宣》。轼。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四月廿二,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
60岁,是日,在归善(广东惠州),题《秧马歌》付梁琯,使归浙见张弼(秉道),以推广秧马。轼。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四月廿二,时任宁远军节度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