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信团鼓楼的火塘边,一句"第一书记制度还是要坚持"道出了乡村振兴的关键密码。从2013年党中央作出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的重大决策至今,这一制度已走过十年历程。十年间,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奔赴山乡,如同播撒在广袤田野上的种子,在脱贫攻坚战中生根发芽,如今又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茁壮成长。第一书记制度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这不仅是一个制度设计的成功案例,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之道,重在治村"政治智慧的生动体现。
从"输血"到"造血":第一书记的角色嬗变。第一书记制度最初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承担着"精准滴灌"的关键职能。在脱贫攻坚阶段,第一书记们如同"特种部队",带着政策、项目、资金下沉一线,解决了贫困村的燃眉之急。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原第一书记黄文秀,带领村民发展砂糖橘产业,使全村贫困发生率从22.88%降至2.71%;四川凉山州昭觉县阿土列尔村(悬崖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组织村民开凿2556级钢梯,让"悬崖村"变成旅游网红打卡地。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彰显了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随着"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第一书记的职责也在发生深刻转变。从最初的"扶贫专员"转变为现在的"振兴先锋",工作重点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向推动乡村全面发展。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第一书记朱仁斌,通过"公司+村+家庭农场"模式,将负债百万元的落后村打造成年收入超千万元的示范村;山东省兰陵县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二十余年如一日带领村民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代村成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这些案例表明,第一书记正在从"输血式"帮扶转向"造血式"引领,推动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
制度优势:第一书记为何"还是要坚持"。第一书记制度之所以具有持久生命力,源于其独特的制度设计。这一制度打破了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了人才由城向乡流动的通道。据统计,全国累计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300多万名,他们如同一条条纽带,将城市的资源、理念、技术与乡村的实际需求紧密连接。这种制度化的干部下沉机制,有效解决了乡村振兴中的人才短板问题。第一书记制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优势。通过选派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的党员干部到村任职,实现了党的政策在基层的"最后一公里"落实。在疫情防控、抗洪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第一书记们冲锋在前,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第一书记余静,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组织党员突击队守护村民健康,同时通过电商平台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展现了"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先锋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第一书记制度构建了长效的乡村治理机制。不同于短期帮扶项目,第一书记通过建强村党组织、培养本土人才、完善村规民约等方式,为乡村留下"不走的工作队"。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原第一书记曾守福,创新推出"扶贫定制茶园"模式并培养本地运营团队,即使在他离任后,这一产业仍持续发展壮大。这种"授人以渔"的工作方法,确保了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
面向未来:乡村振兴呼唤更多"新农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第一书记制度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随着乡村业态多元化,对第一书记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试点选派熟悉现代农业、数字经济、文旅融合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担任第一书记。如江苏省农科院向泗洪县选派农业科技专家担任第一书记,推动当地稻米产业提质增效;阿里巴巴集团与陕西合作,选派数字经济人才到村帮扶,培育农村电商新业态。这种精准化的人才匹配模式,代表着第一书记制度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一书记制度还需要与本土人才培养形成良性互动。外派的第一书记终究要离开,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激发内生动力。优秀的第一书记往往注重培养村"两委"后备力量和致富带头人。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第一书记孙中元,在带领村民脱贫后,着力培养年轻村干部,如今该村已经实现"自我造血",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这种"传帮带"机制,确保了乡村发展的连续性。
火塘边的谈话启示我们,第一书记制度之所以"还是要坚持",是因为它回应了乡村振兴最本质的需求——人的振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变的是工作重心,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变的是任务要求,不变的是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正如一位老村支书所言:"第一书记来了,带给我们最大的改变不是钱和项目,而是发展的信心和思路。"这种无形的财富,正是乡村振兴最需要的动力源泉。第一书记制度必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当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精彩篇章,当城市与乡村的人才流动形成良性循环,我们就能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在这个意义上,坚持第一书记制度,就是坚持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就是坚持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