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至五更,明月西沉,除了虫鸣,宗儒山麓万籁俱寂。林氏祖祠的周边像死一样的静谧。突然间有一只猫从房顶上跳了下来,在房外的林子里歇斯底里的叫着,将罗文淹从睡梦中惊醒了。这是他“走山躲篮”以来第一次遇到野猫叫春的声音,野猫求偶的叫声实在有点吓人。与人类比较,猫和狗的情感似乎更热烈一些。于是,他愤愤的骂那只猫是恬不知耻,不解人间风情。竟然搅碎了他的“春思秋梦”。
任凭他怎么愤怒地骂,那猫还是不理他,仍然大声的叫着,依旧我行我素。他也拿猫没办法,因为猫听不懂人话。就像人不能从狗洞里爬出来一样。
概括介绍一下罗文淹吧。罗文淹,外号“暖男”。文昌县会文镇茂亭村人,大学学历,出生于1904年,月份不详,中等身材,皮肤白晢,一张国泰民安的脸。高额头、阔发际,一双明亮的眼睛炯炯有神。脑瓜子十分的灵,略识文采,字如其人。教书先生称他是“捷仔”。
“捷仔”海南话就是聪明的意思,他不但书读得好,还有谋事宁人的潜在气质。年仅十五岁的他,在府城华美学校读书时就当上了“学生联合会”的常务理事。十七岁时考上了上海大夏大学,18岁参加上海海员工人“中华学工互助团”时任干事及广东同乡会董事,同时还参与了王文明、陈垂斌等人在上海创办的《琼崖新青年》杂志的采编工作。22岁当选中共海南特委委员兼青年部长。25岁当选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可谓少年得志。
年轻时,他还笔耕不辍,先后担任过《琼崖民国日报》总编,《香港日报》编辑,上海《红旗报》编辑,《江苏日报》编辑等重要工作,是海南文人圈子里的一颗明星。他还与周恩来,李富春和蔡畅等党的高级领导人一起工作过。他还蹲过国民党的大牢。受过皮鞭之苦,还差点牺牲了。是组织容救了他。后来他还随郑庭笈将军参加了前线抗战,任一九八师的政治部付主任。抗战胜利后,他又弃武从文,任云南省腾冲大同职业中学校长。
一九四八年他因病回家治疗,病好后受邀当过一段时间的文昌中学老师。解放后他还当过文西中学的校长。他是唯一能活到海南解放的早期的中共琼崖特委的领导人。
纵观他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命运多舛的,就像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一样跌宕起伏。
他被野猫惊醒后就再也睡不着了,不久许侠夫也醒来了。睡眼惺忪的俩人分别躺在两张门板上,门板是从别人家的门上拆下来的,大小恰好过身。在门板上他俩与蚊子共舞了一个晚上。手脚和脸上留下了蚊子亲吻过的口红。痒痒的。由于睡不着,欲起身还早。罗文淹便躺在门板上即兴的念起了一首打油诗:“夜静风清月西沉,野猫叫春睡不甜。蚊子无情吻千遍,夜阑酒醒盼天明”。侠夫听后大赞是好诗好诗!在困难面前还能乐观以对,笑傲江湖。这就是我们的罗大才子。
与他俩一起被指派回文昌领导革命工作的还有一位巾帼英雄陈三华(又名陈苏华)。她是一位文昌麦,是琼崖妇女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早在国共合作时期就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从小就是“鉴湖女侠”秋谨的粉丝。
她早年就读于广州女子师范学校,后赴苏联留学,精通俄语。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位知性女子。 1925-1926年当选广东省妇女解放协会候补执行委员,随国民革命军南征琼崖讨伐军阀邓本殷,以国民党中央党部特派员身份留在海南,任广东省妇女解放协会琼崖分会主任。1926年2月,参与成立中共琼崖特别支部和国民党琼崖特别委员会,担任执行委员。 1926年6月在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共琼崖地方委员会委员兼妇女部长,成为地委13名委员中唯一的女性。她领导成立各县乡妇女解放协会,推动剪发、放足运动,并创办中山女子学校并任校长,以教育推动妇女解放。
陈三华是琼崖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其领导的妇女组织在破除封建陋习、推动男女平权方面影响深远。她的革命生涯贯穿国共合作、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展现了早期女性革命者的坚韧与奉献精神。是文昌女姓的骄傲。
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没有灯光,没了月亮。他俩索性躺在门板上继续谈论起昨天晚上关于召开党代会的话题。重点是讨论会议选址和会议安保两大问题。
经过充分比较,他们都觉得此地应该是会议的最佳选址了。理由有六点:一是经过血与火的考验,文教的群众基础比较好,党的组织恢复较快。二是这里距离文昌县城较远,敌人鞭长莫及;三是此处是一座落败的村庄,来此活动的人较少,不会引人注意;四是文教是反动县长邢森洲的老家,他不会想到卧榻之下会有人胆敢来睡(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五是这里的地理位置独特,南有八门湾的红树林,北有文教河两岸的竹林屏障。还有宋六和宝芳的村庄可藏,一旦有敌情进可攻退可守。六是此地距离文教的敌人椐点约有三四公里左右,中间隔着宽阔的农田和文教河,仅有一座木桥从河上通过,在河的正面设置观察哨,可随时掌握敌人的动静。还容易在桥头设置伏击点截击敌人。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同志们转移撤离。于是他俩就初步敲定了,等待与佩椿哥再做细节上的安排。
第二天晚上,佩椿哥趁着天黑再次来到了林氏祖祠,还带来了一个人。此人名叫苏家应,中共党员,文教康美村人,他是农民讨逆军的一位大队长,人高马大,腰带双枪,看上去就像行伍之人。是佩椿兄叫来负责安保工作的。他的手下还有两员大将叫林尤应(林李明)、林尤深。都是“生做人杰,死当鬼雄”的忠诚战士,共青团员。
他们四个详细的讨论了安保的具体部署,就是在文教河对岸和东阁市派出观察哨,同时在两个方向派出两个小队人马潜伏在树林里组成伏击队,如发现敌人的大队人马。在紧要关头立即开枪报警,引开敌人。确保与会人员的安全。
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他们还决定会议在周边村庄大搞公期的高峰时段择日召开,借参加公期的亲戚朋友众多,人员流动大,陌生面孔的出现也不会引起别人的怀疑为契机。会议规模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和环境因素,只宜控制在二十人以内。路途较远无法参加会议的区乡,宜在会后派员将会议精神做扩大传达。
1927年6月下旬,中共文昌县委第一次代表会议终于在文昌文教溪西村林氏祖祠内顺利召开了。出席会议人员有许侠夫、罗文淹、陈三华(女)、黄朝麟、陈辛劳、邢定铁、谭明新、邢谷维、刘炎新、邢谷贞、邢福南、陈义辉、林佩双、许声任、林鸿华、邢诒轩、陈弼、邢福如等十八位同志。他们分别代表了全县二百多位党团成员前来参加。
会议的主要议题:一是宣布成立中共文昌县委员会; 二是分析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文昌的革命形势,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从县城转移到农村,发展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 三是选举产生中共文昌县委员组成人员。
会上中共琼崖地委委员兼宣传部长许侠夫同志作了“当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选举产生了许侠夫、罗文淹、黄龙、黄朝麟、龙学云为县委委员,许侠夫当选为县委书记。同时成立文昌县暴动委员会,陈新劳任书记。成立共青团文昌县委员会,符连根任书记。会议做出了尽快建设各区乡委、除奸策反和成立革命武装三项重要决定。会议还决定择机召开全县的共青团代表会议,培养更多的革命接班人。
这是一次胜利的大会,团结的大会,也是在革命低潮时期调整部署、承前启后、重新出发的大会。是文昌革命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大会统一了全党的思想,消除了党内的悲观情绪。鼓舞了全县人民的革命斗志。全面确定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斗争策略。为在全县范围里与敌人开展针锋相对的武装斗争和后续的文教起义镇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大会过后各基层党组织还动员了一大批新生力量参加了共青团组织。为后续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输送了大量的政治军事人才。它的历史影响是深远的,也是有目共睹的。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会议之后,代表们从会场开赴各个乡镇组织起了农民自卫军,在党的领导下,攻打敌人的各个据点,长了自己的志气,灭了敌人的威风。逐渐开创了新的局面。形成了星星之火燎原的态势。为海南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积攒了潜在的能量。
那次会议的历史影响,有后人作诗颂之 “椰风海韵聚英贤,林家祖祠启新篇。十八罗汉续火种,党旗飘飘克时艰。 先驱热血书青史,后继有人续锦弦。铮铮铁骨铸忠魂,红旗不倒廿三年”。先贤们用热血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我辈当永怀。(第一篇初稿完)
林道津
2025.2.27日于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