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文责自负。
严复的故居有两处,三坊七巷是他晚年住处,他的出生地在阳岐故居,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严复是近代中国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翻译作品颇多,尤以《天演论》广为世人所知,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上午换乘两辆公交,约一小时到了仓山区盖山镇阳岐站。村口竖有高大招牌,上书“严复故里”。沿青石板小路直行,至三岔路口,左侧有一石桥,名“午桥”,始建于宋元祐四年(1089年),是宋朝僧尼戒圆师太募钱建造,东西走向,平板樑式结构,四墩五孔,桥长约四十五米多,宽约三点八米,护栏刻有“古迹午桥”、“桂馥兰香”、“尼戒圆募钱造”、“黄卅八娘题刻”等字样,为北宋驿道古迹。民间传闻,古迹午桥为北宋蔡襄所书,有待商榷。河水汇入乌龙江,水质清澈,两岸垂荫匝地,桥另一头为集贸市场,村民沿河岸设摊,乡村气息浓厚。
阳岐由上岐和下岐两个自然村组成,应该是按河道划分的。村里巷道整洁,家家户户都养植花草,祥和宁静,世外桃源,亦不过如此。
按木牌路标指示,往右去严氏祠堂,约两三百米。祠堂大门紧闭,大门两边招牌挂着数块,墙上另有重修严氏祠堂迴廊碑记,其中说到严氏先人,可上溯到楚庄王子孙中的一支,又从楚庄王上溯其祖至颛顼氏,乃上古三皇五帝之一帝。于是想到了李唐,建立政权后,修族谱居然和老子扯上关系,恐怕这也是中国人修族谱的一大特色。
严氏先人早年从河南固始入闽,随王潮农民起义军攻占闽地,因战功晋秩朝议大夫,这是可信的。至于春秋楚庄王的子孙,那是发迹后修族谱的惯例,总要在历史上找个显赫人物做远祖。其实后人只知道《天演论》和严复,谁会关心他是不是楚庄王几十代的子孙。
祠堂边上有幼儿园,小朋友们在老师领舞下,各自发挥,手舞足蹈,天真烂漫,丝毫不顾音乐节拍,笑煞旁人也。
从严氏祠堂边上向上走,可去尚书祖庙。巷路有坡度,缓步上行,路经一宋井,铭牌写宋绍圣年间古井,甘冽清甜,旱不涸,涝不溢,真所谓“无波真古井,千古轱音响至今”也。
尚书祖庙在村外,三殿堂并列,中为尚书祖庙,右为毓麟宫,左为忠肃祠,计四进,规模宏伟。祖庙供奉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明孝宗时,陈文龙正式列入诸神祠进行官方祭祀,以能保佑航运、渔民,又称“水部尚书、镇海王”,福州人称陈文龙为“尚书公”。那福州市上下航也有尚书庙,在三通桥边上,全名叫“敕封水部尚书”,上海城隍庙供奉的也是陈文龙。
在尚书祖庙里瞻仰一番,遂又去严复故居。途中经过一小巷叫“几道巷”,巷道逼仄,仅容俩人擦肩而过。从上往下走,两侧院墙砖土风化剥落,充满岁月沧桑之感。
走到巷口,左侧房子明显齐整,青砖砌墙,颇有规制,当是严复故居到了。因为在以前,穷人是读不起书的,所谓寒门子弟,不是指种田的农民,而是指破落地主,几代没有出举人进士,没有当官的门楣。
这严复故居也是铁将军把门,我一时也纳闷了,庶莫这祠堂和故居是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许是节假日开一下门,应个景,平日里关门大吉,省心省事。只是苦了我等外省游客,千山万水而来,却吃了闭门羹。郁闷归郁闷,只能偃旗息鼓,打道回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