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基本形成一个认知那就是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为此从小就被灌输要多读书读好书的观念,那些读书成绩好的同学基本都是被羡慕的,因为成绩好就意味着他的将来可能会比其他人有一个更好的前程。
往往我们把读书看得太重要了就会不知道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大多数的人读书都是为了功利的,也就是这样的状态和心理让读书变的枯燥乏味。
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应该是从内到外地,但我们会看到很多的读书人从他们的身上并没有看到一个读书人该有的样子。
他们虽然比不读书的人会多认知一些东西,但修为和品行上并没有看出有多大的区别。
久而久之读书人对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也就没有了,觉得读书只是学习求生技能的一种形式而已。
现在大多数人读书只是为了遵从社会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别无选择,不读书就意味着你要很早的接受被社会所淘汰。
但我们想想现在的读书形式和效果,真的是我们读书想要的效果吗?
现在所有读书的人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自己将来在社会上多一些竞争力。
我们现在从小就要开始规划自己的前程,从小就要为自己的将来着想,生怕现在走错一步将来会后悔莫及。
越在乎我们走的就会越沉重,这样就会越容易被外物所迷惑,人就会不自觉地按照社会需要来选择自己要读什么样的书。
也就是说读书本身也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而是社会要求我们遵从而已,即便自己心里不喜欢也要把它当作神圣的任务一样来完成它。
以前的读书人基本上都会有点文化,而现在的读书人基本在社会上只多了一点求生的技能而已,跟文化就占不上边。
现在很多的读书人没有文化是一开始他们本身就不是冲着文化去读书的,他们只在乎自己所学的这个技能能不能为自己的将来所用,其他的都不太重要。
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可就在这么好的社会里我们却无比的担心自己的未来,求生欲比古人更加的强烈。
所做的任何一切都是会为了谋生没有别的追求。
这或许不应该是一名读书人该有的样子,古代的文人视金钱如粪土,不是古代的文人不爱名利,而是不想被这些名利所左右。
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名利而是精神,精神生活远远高于物质生活,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的人得到多少都不会感到快乐。
读书正是弥补我们精神生活这一块,可它却是最容易被忽略,因为它看不着摸不到,但它却是我们最需要。
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修行,不断地修为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本真而不失自我的人。
读书不仅可以修为自己,更是可以多为社会多承担一些责任,读书人的胸怀与格局不是只趋利于自己,而是面向大众服务于时代。
很多人读书毕业以后抱怨社会上找不到工作,因为他们的眼光只局限在个人的工作上,所以也就不能突出重围。
读书人首先是不与民争利,因为你读了那么多的书不是与大众争夺有限的资源,而是要突破局限为大众造福。
有时候人有很多的局限是因为自己的眼光放得不够长远,胸怀不够宽广,格局不够大,所以一直生活在局限的环境里。
读书人首先就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格局与胸怀,也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可现在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生怕自己获得的少,这实在是不像一个读书人该有的气度与风骨。
读书不只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更是要推动这个社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忘了自我才能成就自我,忘了名利才能获得名利,读书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所有人,如果没有这样的胸襟与格局读再多的书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