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不过,在看《活着》时我想,里面的人有时间去审视自己的人生吗?
就像福贵,身为少爷时,整天忙着出去吃喝玩乐,后沉迷赌博,没时间审视自己的人生。
落魄后,他每天起早贪黑,也不过是被生活推着往前走。
但在书的结尾,福贵却说:“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培根说:“我们不是被我们所接触到的事物所困扰,而是被我们对这些事物的看法所困扰。”
是故,人生会如何,取决于认知如何。
而福贵苦难的一生,则向我们揭示了:人一生最深的伤口,不是物质的剥夺或命运的戏弄,而是那些根深蒂固的认知局限,将自己困在了自我编织的牢笼中。
01
人被困在认知牢笼中
福贵的一生,其实都是对命运的臣服。
他在赌场输光了家产,他接受了;气死家人,后面家人一个又一个在他面前离开,他也接受了;甚至后来,一个人成了一个活着的符号,他还是接受了。
这是当时环境的产物,也是福贵的认知惯性。
他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这种矛盾心态折射出他对苦难的自我合理化。
其实,在这背后是一个更深层的困境,那就是当人将苦难视为天意,就会失去改变现状的动力,最终主动沉沦在命运中。
另外,我们可以从福贵身边的女性身上看到,她们的认知牢笼。
家珍用“牺牲”定义自我价值,将苦难视为妻子的本分。故不论家中男人如何对自己,她都会承受下来,而后做好妻子的本分。
而凤霞,因其哑巴的身份,被迫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想反抗,她连反抗的工具都被剥夺,无法说话。
书中女性角色的背后,是父权社会认知下的产物,她们没有自己,个体意识被消解。
斯托贝说:“人的价值蕴藏在自身之中,而不是在他人的评价中。”
能认识到这一点,其认知足以让自己摆脱枷锁,活出自己的颜色。
02
个体认知的自我固化
书的末尾,是一个人对福贵的故事感兴趣,想让他说说自己的经历,而后他就像说别人的故事一样,将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
福贵讲述自己的经历时的平静,本质上是一种认知上的自我欺骗。这是一个人对现实的妥协,因为无能为力,无法改变什么。
同时,他也将苦难转化为活着的勋章,用自己还活着来合理化所受的创伤。这是苦难的自我神化。
另外,这也是“幸存者偏差”的认知局限。
最后只剩福贵独自活着,他的幸存让他误以为苦难是有意义的。
正如那句好死不如赖活。他认为活着就是胜利,全然忘了活着还包含对尊严和幸福的追求。
电影《遇见你之前》中的男主,本是富二代,但却因为意外而瘫痪了。
他接受不了自己这样活得没有尊严,一心寻死,却架不住亲人的央求。
于是,他“苟活”了六个月,最后安排好后事,选择了安乐死。
哈姆雷特的一句名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怎样的人生有意义,以及要过怎样的人生,都取决于自己。
03
突破认知牢笼的可能路径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能改变认知的途径有:教育和反思。
知识是认知突破的钥匙,当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我们的认知就不会局限于当下和眼前,而是会看到更远的地方。
教育,可以重构我们的认知。
而反思则可以让我们向死而生,直面死亡便可超越对苦难的恐惧。
这让我们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主动迎接所要面临的未来。
人一生最硬的伤,不是遭遇大起大落,也不是钱财散尽,而是刻在骨子里一直无法突破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