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我解】
何谓谷神?众说纷纭。很多人说这一章是在讲道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根源,大谬!前面老子说过:道,“渊兮似万物之宗”,注意是“似”,老子总不能没说几句就改成“是”,自己打自己脸吧?再往后看,“道生一”,“道”生的是“一”,要生万物还隔着好几层呢!其实从这一章中的“牝”之一字上我们都能想到,这一章一定是与万物的孕生相关,再想想第一章,“有名万物之母”,因此这一章讲的应该是“有”!
关于“道”、“无”、“有”,我曾在第一章中介绍过个人的理解,这里借用现数据结构的一些概念形象化地再说明一下。整个世界可以想象为一个树结构与图结构的耦合图形,树结构位于图形根部,具体啥样可以参考《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图形上部是纷繁复杂的图结构,象征着这个大千世界。现在我们所能看到整个图形是“有”,而“道”是我们描绘这个图形时所用的那张纸、那支笔以及所依据的规则。因此,我理解的“道”不是虚的,也不是空的,他是维系这个世界运转的”天道“,是这个世界存在的背景板。那“无”在哪呢?“无”隐于树的根节点之后,也可以理解为“太极”之后,也许还有可能是我们提笔绘画之前的构思。
回归主题,先来看一下“谷”,通常解做虚空,我认为有所偏差而且不全面。谷,现在解释是两山或两块高地中间的低洼地,所以解为虚空,但在古时候,谷的意思的不一样的。《尔雅·释水》中说:水注谿曰谷,《说文》中也说:泉出通川为谷,从谷的甲骨文字形上也可以看出,谷上面的部分象水形而不全,表示刚从山中出涌而尚未成流的泉脉,下面象征着谷口。因此“谷”除了表示“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外,还包含着一个流域的概念在其中。这样的“谷”,在我们头脑中除了条条水道外,还包含着肥沃的田野,茂盛的林木,昆虫的鸣叫,鸟兽的嘶吼,换句话说,是蓬勃的生机。事实上,在古人眼中,“谷”是他们的水源地,是他们的采摘地,是他们的狩猎场,是他们生存的最佳选择。因此,“谷”的解意除了“空”以外,还应该有“生”;因为有“生”,所以非“虚”。
谷,夹山汇水,空幽深远,虽有干旱之时,一场雨便可复绿,虽有洪水之日,数日晴便可重茂。在古人眼中,谷聚风纳雨,生机无限,水从其出,云从其生,草木丰茂,万灵聚集,有着神秘莫测的创造力,而且似乎永远也不会枯竭,可以作为不死的生殖之神的象征,也是孕生万物的道之有的最好体现,我们将“有”的这种神秘的创造力称为“玄牝”。“玄,妙也;牝是有所受而能生物者也”;“玄牝”即玄妙的万物母体。“玄牝”的生育产门可以用来象征那神秘创造能力的源头,因此被称为“天地根”。根,植物生长于土中或水中吸收营养以繁育枝叶花果的部分,如树根。根用在此处代表天地从“道”中吸收“营养”孕养万物的部分,因此称为“天地根”。佛教中“根”字也有类似的使用,如六根、根力、根器等,代表了能产生六觉、善恶观念等的机体或精神力量。此外,“玄牝之门”与“天地根”也可理解为阴与阳,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阳相合,万物相生,因此“玄牝之门”也就是“天地根”,代表着天地孕生万物的神秘莫测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绵绵不绝,生生不息,永不枯竭。
可以借用佛教中“成住坏空”来做个再详细一点的说明。“成住坏空,生住异灭”在佛教中是描述万物存在状态的一个说法,指的是万物有生、有兴、有衰、有亡,世事无常,没有任何永恒不变的。这其中变化永恒的理念与道家是相同的,整个的变化过程可以对应道家的“有”,而这一章所讲的“玄牝”对应的是“成”的母体,即由“空”向“生”的“谷”。对此,老子借用谷神的象形,提出了对万物起源的猜想,相对直观地向我们描述了他对万物生发的理解以及道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而佛教对此好像没有过多的描述,在佛教来看,“成住坏空,生住异灭”都是有为法的相,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到底是虚幻还是现实,永恒的问题啊!
还要补充一下的是道教修真炼丹对这一章的理解。道教修真之人有言:人身中上有天谷泥丸,藏神之府也;中有应谷绛宫,藏气之府也;下有灵谷关元,藏精之府也。从中可见古人对“谷”的藏蓄功能尤其的关注,顺带的还将跟着的“神”字也解为了“五藏之神”,即:神谓五藏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更进一步的是将这一章作为了修真养生的指引:圣人则天地之要,神守于元宫,气腾于牝府,神气交感,自然成真,真合自然,与道为一,而入于不死不生,故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虽说是将道德经的解读转向了另一个方向,但其中对字句的推敲和斟酌还是值得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