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首发蓝胖说说公众号
今天早晨四点多醒来了,看手机的朋友圈,有两条朋友圈。
一条是“加班到凌晨4:35..怎么能不算是过劳动节呢
还有一条是“连续5个小时的高效工作状态,直接翻越至5月的第二天,大抵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以更燃的状态迎接5月|晚安啦~”
向两位致敬,依旧觉得努力是一件值得夸夸的行为。
我以前做事也是这样的状态,不停地忙,加班是常态,希望尽快把事做起来,干完了事。
可,不知道从何时我的心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依旧努力,只要不是完不成就要命的事,滚球。
罗振宇先生说过:现在努力是标配,稀缺的是不瞎努力的脑子。
当所有人都在加速奔跑时,或许我更需要学会“踩刹车”的智慧,拥有属于自己的节奏,在我看来,在自己的节奏中,走自己认定的路,不会后悔,毕竟,那种排除万难的经历才是你一辈子最大的财富。
特别反对,用身体的忙碌代替大脑的思考。就像王兴说的:“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不琢磨“这份工作能让我学到什么”,只知道“加班到深夜就是努力”;
不研究“行业趋势在哪”,只知道“多干活总没错”;
不思考“用户需要什么”,只知道“按领导说的做”。
结果呢?时间花了,力气费了,却像在跑步机上跑步——看起来很努力,其实还在原地。
我已经“慢下来”,以前一天可能干无数事,现在仅仅聚焦一两件重要的事,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不完美也无所谓,完美是一种自我批评。
钓鱼时,选对鱼塘比挥竿次数重要。要是选了没鱼的塘,挥竿再快也白搭。
在不对的池塘你准备的再完美,干得再多也是白费,先想清楚“去哪”,再决定“怎么跑”,否则只会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跑越偏。
除了池塘要选好,最最关键的是按自己的频率来,别被别人带偏,跟随方向而非节奏,每个人起跑点不一样,节奏始终不能保持一致。
村上春树写过:“跑步时我从不和别人比速度,只按自己的呼吸节奏跑。累了就放慢,状态好就加速。”
同事靠“搞关系”升职,你靠“学技术”涨薪,路径不同但同样值得肯定;
有人追热点赚快钱,你深耕一个领域,没有对错,只是选择不同。
所以,慢选择教了我要用“五年后视角”看问题,少走弯路,虽然现在已47岁了,我依旧觉得可以用五年时间去看问题。
贝佐斯有个“遗憾最小化原则”:“想象80岁时回头看,你会为‘做了什么’后悔,还是‘没做什么’后悔?”用这个原则过滤选择,我发现:
那些“别人都在做,但你内心抗拒”的事,大多是浪费时间;
那些“短期难,但长期受益”的事,比如学一门技能、深耕一个领域,才是真正值得做的。
我其实一直把写作当成副业,一直研究管道收入,很多人不理解:“月薪3万元的工作多稳定,还有那么多的福利,不香吗?”
但我想:“如果五年后还在重复打工,我肯定会后悔没试过。”
那时,我其实挺难过的,因为有最好的朋友说你会后悔的。
可我觉得我每天在抱怨在演戏在虚耗时间,我很难受。
我知道这是我的感受问题,我没有办法让自己的生命虚耗下去,在人生态度上,我很矫情。
如今我出版了九本书,写了3000万字文章,去过祖国大部分省市,有了自己的节奏,独立思考,而不是以他人质疑为考虑点。
这些年,我开始有了自己不同的视角,我选择了慢节奏,我放弃了不想要的。
因为,需归己了。
成人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人生哪有对错,只有选择,并为选择负责的勇气罢了。
所有的老伙计和新伙计五一快乐!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