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在整理硬盘的内容,无意间找到了18年从泰安离开,上铺的室友写给我的文字信。
之前还在找这个信,无意间透露着有意,特意把它保存下来,也想给我弟看看。
下面是信的内容,室友:向晓辉写给自己的。
这七个多月以来,我到泰安车站送过一些人,也接过一些人,经常来往于车站,好像会让人对告别习以为常,习惯了转身过后,马上就回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我跟你提了两次,回顾一下,好像工作这一年多,并没有几个真正交心的朋友。因为连接点就是工作,不在一起工作连接点也跟着断了。
你下车之后,可能受你路上说的两句话影响:“两年之后回到北京,和第一次去北京的感受一样迷茫。”和感慨“人生真的很难啊!”回去的路上我的情绪变得很低落,一般这种情绪下我会写一些东西,但一路上都在调节自己的情绪,因为晚上要开全园会议,意义重大。其实我遇到多次这种场景,还来不及好好感受一下当时的处境和感受,就已经被推着继续迈开步子了。
如果你此刻选择停下来了,而且已经停下来了,那就停的有意义一点吧。没有整天99+的干扰,不必和很多无关紧要的人产生联系,不必处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刘震云有一句话说:“人生在世说白了也就是和七八个人打交道,把这七八个人摆平了,你的生活就会好过起来。”当你停下来的时候,会发现这七八个人基本都不在那99+里面。
因为跟你睡上下铺,在生活上产生了交集,彼此会聊一些心事,平常该谈的都有谈到过,所以没有打算写什么。不妨就着你的想法延伸一下,你期望我回个长篇幅指正你的缺点,你期望得到什么答案期望这个答案有多详细呢?其实答案都在你脑子里躺着,你也基本知道自己的缺点有哪些。我说的停的有意义一点也是此意,在停下的过程也就是让这些答案变的更清晰更详细的过程,把它放在眼前,再绑到脚上。去年从南京园回家过春节的时候我以第二人称的视角写了一篇日志,那一次离开南京园对我来说也意味着将面临一个新的开始。我觉得你也可以这样尝试记录一次。这个灵感来源于保罗·奥斯特的《冬日笔记》,当你以第二人称的视角去看自己走过来的一路,也许会重新有不一样的体验。试一下吧。
我不知道你为什么选择在这个点走,是否因为这个点你们又要安排一批新的园,意味着你之后的任务只会越来重,牵连越来越广,需要承担的责任也越来多。我曾经也有这样想过,最初也就是想在北京呆三年,找一个离我女朋友近的单位,等她毕业就离开北京,我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是公司在一步一步推着我往前走,在慢慢接近核心岗位的时候,我有些犹豫了,犹豫会不会走的越深,以后越脱不开身。之后还是选择了先踏踏实实做成一件事做好一个项目再说吧,也许真像崔总说的做成一个项目你就不一样了,会是什么不一样呢?这种好奇本身也是一种驱力,好奇坚持下去,会发生什么。我觉得这就是随遇而安。
我在部队学到了,在做选择的时候不用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就是义无反顾的执行,把一个任务完成好。在完成这些任务的时候,不断反求诸己,不断把自己内心变成一个丰盈的人,不管岗位上上下下,我都有自己的事要做,别人的认同不是我的所有。所以我习惯了孤独,而且也喜欢孤独的环境。我不是被动的接受孤独,而是主动向往、选择、追求孤独。我觉得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孤独境界的过程。
所以也没有去想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也没有迷茫什么,因为工作本身也就是在做事中修身修心。
向晓辉.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