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山门向前为山门巷,为头山门至二山门的一段道路。旧时由陆路游虎丘,车、轿都停于此,路侧民国时期商铺、摊贩聚集,形成街巷及通道,故称山门巷。
山门巷东侧,2000年新增设碑廊,墙壁嵌有诗碑、画碑27方,均为历代名家题咏、按原作复制上墙的图绘虎丘作品。其中,王珣《虎丘记》残文是虎丘最早的文学记载。诗歌有颜真卿、白居易、苏轼、范成大、文徵明、唐寅等人的题咏。书法有米芾、苏轼、倪瓒、赵孟頫fǔ、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等人的手迹。
【诗文资料】
山大势,四面周岭,南则是山径。两面壁立,交林上合,蹊路下通,升降窈窕,亦不卒。
(晋)王珣《虎丘记》
王珣(349年-400年6月24日,一说350年-401年),字元琳,小字法护,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中国东晋时期大臣、书法家,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
王珉(351年-388年),字季琰,小字僧弥,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丞相王导的孙子,中领军王洽之子,王珣之弟。中国晋代书法家、医学家、文学家,大臣。
《姑苏志》卷三十一:“王珣宅在日华里,今景德寺也,其别墅在虎丘。”
《虎阜志》:王珣“别馆在虎丘,与弟珉夹石涧东西而居。”
王珣宅在东侧,今万景山庄处;王珉宅在山的西北侧。王珣在山巅今古塔处造了一座琴台,王珉在今大殿前种了一棵杉树,唐末犹在。
晋代王氏一脉书法风流,以王羲之父子最为天下彪炳,此外还有一位与之并肩,可称书法史上的“东晋三王”。
乾隆曾因获得东晋三件墨迹,赞为稀世之宝,珍而藏之于一室,遂将其命名为“三希堂”。这三件稀世墨宝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贴》,还有一件便是王羲之的侄子、王献之的堂弟王珣的《伯远帖》,而这三件作品中,《伯远帖》是晋代唯一流传下来的真迹。
王珣曾任桓温的主簿,太和四年(369年),豫州刺史袁真归顺前燕,领兵叛乱,桓温前去讨伐,王珣也跟随参加,最终平定叛乱,王珣也因功被封东亭侯。
东晋时期,门阀制度森严,婚嫁必须门当户对。身为豪门的王、谢两大家族世代通婚。王珣娶了谢万(谢安之弟)的女儿,其弟王珉则娶了谢安的女儿。后来,谢安棒打鸳鸯,王珣王珉分别离婚。
王珣的政治声名早已随雨打风吹去,然而他的书法却借着他写的一封信,神奇地流传至今。这就是千古驰名的《伯远帖》。
《伯远帖》:“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半纸残书,竟成为绝世瑰宝,可谓是寸纸尺璧矣。《伯远帖》问世已有1600多年,年代之早仅次于陆机的《平复帖》,堪称书法史上的珍宝。《伯远帖》纵25.1厘米,横17.2厘米,还没有现在的16开纸大。此帖纸墨精良,至今依然古色照人。
《伯远帖》为成熟的行书,风格古逸洒脱,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它的笔画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疏朗飘逸,真有“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清帝退位后,《伯远帖》从皇宫中流出,险遭不幸,其遭遇之险厄,令人心惊。据说末帝溥仪携珍贵文物出逃时,《伯远》《中秋》二帖亦在其内,后被古玩商郭葆昌购得。建国后,郭葆昌之子郭昭俊居香港,“二希”押于英国某银行,流落海外几成定局。人民政府不惜一切代价,终以重金将这两件稀世国宝重新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