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吕静贤
01
不知读者原来有没有留意吴谢宇弑母这个事件?
其实这个悲剧就是母亲严重寄生到孩子身上,所带来的悲剧。
他的母亲从丈夫离世后,就紧紧地抓住了孩子,孩子就是她的一切。
可以说,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而唯独没有自己。
02
吴谢宇弑母案发生后,他的宿舍好友曾反映,吴谢宇大学时每天都会和母亲打电话。
他们的谈话内容都是一些极细的事情,包括超市买东西花了几块几毛,每顿饭吃的什么等等。
每次考试完他甚至还要和母亲在电话里对卷子的答案。
有网友分析:
远在北京时,母亲对他的控制尚且如此。上大学前与他同住的母亲对他的控制,可想而知就更加严苛了。
03
所以吴谢宇弑母的最主要原因就是:
他想摆脱母亲无间隙、全方位的控制。
他受不了了,他感觉到窒息。
他想拥有自己做主的人生,而不是被母亲永远地控制。
吴谢宇,他是父母“窒息的爱”的典型受害者。
04
对孩子“窒息的爱”的父母,表面上是在爱孩子,实际上是在害孩子;
表面上是在关心孩子,实际上看不到孩子的真正需求。
仅仅只是在满足自己的自恋需求。
因为他(她)对孩子的出发点,仅仅只是我认为应该怎么样、我想怎么样。
却从没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想要什么、孩子希望获得什么。
也从不考虑和看到孩子的感受。
认为只要我怎么做,孩子就会怎么样的全能自恋中。
在这种关系的模式下,孩子为了获得妈妈的爱和关注,只能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压下去,竭力做出一副妈妈喜欢、满意的样子,去讨好妈妈,获得妈妈的注视和认同。
05
这样的关系模式中,妈妈其实并不爱孩子,她仅仅仅只是爱自己。
因为她看不到孩子的需求,她也不能接受真实、有各种缺点,甚至很多缺点的孩子。
她只看到自己的需求: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而孩子为了获得妈妈的爱和关注,不得不按照妈妈喜欢和要求的模式,戴着虚假的面具去生活。
久而久之,孩子也非常痛苦。
但可惜母亲看不到,也不会看到。
在这样的关系模式下长大的孩子,注定成为一个讨好型孩子。
对于坚持做自己的孩子,则是叛逆型孩子。
06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不是要求孩子应该怎么怎么样,成为自己期待中的人。
而是能看到真实的孩子,放下先入为主的评判之心,带着发现的心去看待孩子。
只有带着发现的心去看待孩子,父母才有可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惊喜。
而不是越来越多的失望,或者收获一个讨好型孩子。
07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尊重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
你是你,我是我。
界限分明。
做好自己,其实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