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就是老百姓说的良心发现。
一个美学观点,美就是良心发现,这“致良知”就是良心发现,这良知就是“如来智慧德相”,每个人都有的自性。
但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去“致”?
是因为我们被尘网中的各种垃圾、阴霾遮蔽了,所以“致良知”就是“往回找”,找到良知。你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是倾向于昧良心还是不昧良心?对外是去落实、实现良知,已经认可的良知,需要你百折不回地去实现你信的这个真理或者信仰,所以他是一个来回。
那怎么知道我找到的这个是良知?万一他不是个良知?
把邪恶当良知,是人文知识分子自身的吊诡。所以说心学功夫叫“时时克己省察”。
有一个重大发现,就中国文化叫“自圣文化”,自己把自己当圣人。鲁迅发现了中国人一盘散沙,每一粒沙都是一个皇帝。发现每一粒沙都是一个沙皇,既是皇帝,又是教皇。中国人把自己当圣人这股劲无处不见,每个说话居高临下的人,都自封圣人,那就把自己的路挡住了。
为什么王阳明致到良知了?而其他人就没有?比如他的大弟子,当时跟着他表现也很好。王阳明去世以后,他的大弟子卖身投靠,在嘉靖皇帝时期就跟着皇帝倒行逆施,还把老师当初让他读《坛经》这样的事揭发出来,这就丧良心了。
他为了投新的掌权者所好,已经不是心学信徒,而是个功名利禄之徒。
所以良知是一种状态,你上一分钟可能有,下一分钟可能就没有,比如老太太摔倒你去扶了,这叫“致良知”;若下回你怕被讹,从她身上迈过去,这时你的良心就消失了,所以说要时时刻刻地自我反省。
但是,从这儿也产生了后来对阳明心学的批判。后世的人认为他这个流毒也很多,有没有可能是因为人们“致良知”致不好?
在心学流传过程当中,这种情况它是属于弥散状的,成派则是王阳明的嫡系学生进行开创性发展,因他而传也因他而亡,最后走向狂禅。
王阳明的那个是被人们遗忘了,所以说让传统保持原样断了,比让传统变了样更好、更对得起传统。
随笔/恒之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