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角色的认知
小叶:破碎的音乐人。
从小不被爱,父亲家暴,母亲将脾气转嫁在她身上,所以她从上学时就抑郁,长大后更是要靠酗酒才能入睡,因着渣男的一点点夸赞就可以原谅他的所有,但她却从来没有丧失爱的勇气,依旧不怕受伤,也值得被爱。她说等你们长大后创造一种新的游戏,确实,之前看过一篇TED,说男生会被教育得勇敢,玩具都是枪或者汽车之类,而女生则被教育得温顺,玩洋娃娃之类,所以女性会更追求完美,会对“做不好”更有负罪感,影片中有一句“可是为什么要什么都做好呢?为什么就不能搞砸呢?”真的听了直拍大腿,对呀,为什么要那么完美呢,搞砸了又会怎么样呢,希望可以多一些觉醒,绝非刻意摆烂,而是对错误多一点包容,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不必卑微,不必害怕,错了也没事。现在很多人都说把自己重新养一遍,可是有的伤害可能一次的痛要用一百次的快乐来抵,却始终不能消,因为伤口可以愈合,伤疤却会一直存在,所以希望所有的小孩可以从小被爱,一直被包容。
王铁梅:工作狂的单亲妈妈。
因为被丈夫伤透了心,所以一个人扛下了所有,会修家电、会做家务、会带小孩、会好好工作,我对她的印象不深,可能是因为没做过母亲,所以不能感同身受,现实中的单亲妈妈可能会更辛苦些,但是感觉影片中有一点点表演痕迹,我很喜欢宋佳,但是片中的很多吸烟场景还有吃盒饭指导工作之类的总还是觉得有点刻意,但我很佩服她面对恶评时的态度,用片中的话说就是“无情的涨粉机器”,目的导向,可以看到结果达成的正向面,而且情绪控制得很好,也会发脾气,比如最喜欢的内衣被撕破的时候,但是会立马冷静分析,指出并解决问题,这些都很难得。
小孩:相对自由的被爱者。
小孩在影片中为数不多的笑容是在台上听到观众鼓掌,演出成功的时候,但她说没有想象中快乐,还有结尾时说的之所以悲观正是因为乐观和自信,所以可以直面悲观,触动良多。其他时候确实不苟言笑,但一直在成长,从鼓掌的观众到可以上台演出的鼓手,在面对同学的挑衅时不卑不亢,有很多观点可能大人听了都自惭形秽,比如你又不是他爸你管他干嘛,比如问父亲他是不是亲生的,在得到肯定回答的时候说这不是你应该做的吗。但是有一点我可能永远不能释怀,小孩问妈妈,可是你只是我一个人的妈妈,你已经很好了,她们也不懂得怎么做妈妈,可是她们为什么可以骂你?之前也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丁克,我只能笑一笑,我不敢说因为我对这个社会并不抱乐观的态度,并不是说谁不好,已经出生在了很好的时代,但是如果我的小孩问我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我可以管得了自己,但我管不了别人,小孩在班上受到排挤或者在社会上受到伤害或者被人骂的时候我要怎么保护她呢?
电影整体的感受
女性视角的责任与自由,更多的是自由,虽然我们还在追求男女平等,但是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被定义,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做自己,而不是理所当然地带孩子,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上桌”,开始步入公众视野。
影片中最喜欢的几句话:“因为我拒绝绑架,所以我相对自由”“我绝不认输,我绝不反省”“为什么要什么都做好呢?裁判是谁啊?”
所有的枷锁其实都是自己加给自己的,我们当然有责任,我们当然会犯错、会内耗、会emo,可是然后呢?有什么事是非做不可吗?有什么事是做了天会塌下来吗?
也许我们还要很久很久才能慢慢变得勇敢,但是希望我们最终都可以勇敢地站上自己的舞台,也可以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自由浪漫,野蛮生长。
最后的最后,放一首电影的主题曲《小孩儿》,共勉。
我拥有些什么
能去做什么
我总是犯错
明天也许会寂寞
也许会困惑
我依然选择
做个小孩儿
我无法去逃脱
只能去做个社会的魂魄
就这样吧
不停地坠落
不再改变了
我依然选择做个小孩儿
去做小孩儿
去做小孩儿
去做小孩儿
做个小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