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感触来自于一个视频“驯兔子”,老师如何把一个班的孩子都变成“听话的兔子的故事”。表面看起来“很美,很和谐”,老师认真,家长配合,孩子“听话”一切都很好,却“细思极恐”。
孩子们一个个都变成“驯养的宠物”,“乖乖兔”听话,守规矩,以老师为中心。一个个自我都没有了……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木匠去山里找有用之才,来盖房子,就是“栋”“梁”,找了一天很生气:今天真倒霉,每棵树都不直,歪歪扭扭,既不能做桌子也不能做椅子。庄子说:你知道它们为什么可以长这么大吗?因为它不直,如果直,早就被你砍掉做栋梁了。这个故事之前听过,当时一笑而过,心想说的很好啊,庄子看问题的角度就是不一样,今天想的多了一点。
有时候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而我们被禁锢在世俗的对错里,用自己的现有知识把自己和孩子也困住。
那终身成长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吗?
我想作为家长学习的目的,不是改变老师或者改变社会。
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在这种充满各种禁锢和压力下,调整自己和孩子,找到第三条路。而不是妥协或者反抗。
即正面理解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一切,带着欣赏和好奇心。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啊,这件事的发生除了除了“让我们感到不舒服”,还可以怎么去理解啊?比如:为孩子的幸福庆祝,也为孩子的“不符合常理”庆祝。
庆幸孩子有这么努力去创造幸福的父母,更为了“特立独行”的孩子的勇敢去点赞。(这里特别注意分清大是大非)。
每件事的发生全在我们的想法,想法不一样,体验就会不同。我们接受了事件A也意味着我们接受了— A。比如:孩子现在很幸福,那我们能为孩子做点什么呢?是不是可以给他一些有压力的创造性的活动去参加呢?孩子如果经常被老师点名,那我们又能为孩子做点什么呢?是不是多给孩子一些理解,包容他,多倾听呢?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走极端,过于宠爱,过去严厉。反复跳来跳去,孩子也失去了规则和范围,原则就此越来越远。(这时候内心里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很重要)。
内心笃定,我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这点很重要,任何事情发生不要被事情牵着鼻子走,被带进情绪漩涡里。
一切皆有选择,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领孩子,如何给孩子解释他所面临的挑战或者平坦。
在新的转变的旅程中,会经历矛盾和冲突,先行者可能是谁最痛苦,也可能是善于学习觉察者,总之,会越来越多的人多一些觉察。
今天在群里看到这些对话,让我也有很多反思,我发现自己经常太过严肃,虽然我说话的时候没有故意,也没有提到应该怎么做,但我的字里行间却有一些压力在。而这就是一个大问题,这些无形的压力会让我自己紧张,也会让周围的人紧张。
其实我一直致力于如何能和大家平和愉悦的聊天,但有时候却不得其法,就会突然想到一个词“傲慢”。就有时候读了很读书,学习很多知识以后,不自觉的升起“傲慢之心”。
无意如此,却就是这样。达克效应指的就是一个人无法认识自己身上的不足,当他能力欠缺时,可能还会产生一种自我优越感,根本不知道自己无知。惭愧!
我跟别人聊天很多时候停留在“我觉得”上面,而不是专注的听别人说了什么,太过急于表达,而错过很多美好的话题和重要的人,事。
好好的反思一下。我做这件事的初心是什么?放下对自己的期待,仔细听一听别人说了什么?而不是专注于自己的表达,自己表达的对不对,好不好。焦点在哪里,很重要。
谨言慎行
别人对你的赞美,说明的是别人的温柔和优秀,不仅仅代表你说的话很有用。别人对你的愤懑,说明的也是别人的内心认知,不仅仅代表你的“认知”。
所以,放下对“完美自己”的自恋和期待。放松下来,慢慢说,耐心做。就缓一点,停一下,静一静。
定能生静,静能生慧!
凡事三思而后说,再行动!
孔子总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同一件事他的不同的学生去找他问结果,他给出的结果都不一样。我有时候说话太快,我就需要多反思,少说话,或者慢慢说。
今天叨叨有点多,慢慢去实践吧。觉察到自己正在慢慢把理论转化为自己的生活,虽然很慢,不过这是另一条路。期待一年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