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9日 黄转华
在薛法根的《换一个“跑道”学语文》中提到:语文教学要培养的不是认识语言、研究语言的人,而是运用语言、创造语言的人。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及时切换“跑道”,从“语言研究”到“语用实践”。在这个新“跑道”上,学生才能化知为能、熟能生巧,获得认识能力与语文能力的同步生长。
一、转化人称 创造性表达
在大部分的教师的阅读教学中,常见的就是用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进行设计教学,那样的阅读教学比较平面,缺乏立体感。如何让学生活化课文语言,将课文的文本当作例子,进行语言积累后的语言表达输出,我们可以试试这一种“跑道”,就是转换人称,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视角进行创造性表达。
就个人教学设计《冬阳.童年.骆驼队》为例,谈谈语用实践的设计:这节课我用了两段进行语用实践设计,一段是第4段“我”观察骆驼;另一段是第15段。学生在代入骆驼视角写“我”咀嚼的样子。
原文: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语用实践设计:小女孩站在我面前,她先是静静看着我:那样( )的脸,那样( )的牙,那样( )安静的态度。她咀嚼的时候,__________。
二、挖掘新价值点 仿写句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为什么学习语言需要例子?是因为课文的语言与学生的平常的口语表达的语言是有差距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课文中,应该重视学生平时习惯使用的口头语言与课文中书面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作者丰富的词语运用和有新鲜感的句子组织,从中汲取丰富的书面语言表达的营养,熟悉书面语言遣词造句的规则。
以桂梅老师的《肥皂泡》为例,课文中的“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若是扇得好,一个大球会分裂成两三个玲珑娇软的小球,四散分飞。有时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这脆薄的球,会扯成长圆的形式,颤巍巍的,光影零乱。”这里面的“玲珑娇软”“轻清透明”的词语形容肥皂泡非常准确、恰当,那么这些词语需要我们迁移到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学会迁移。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玲珑娇软”“轻清透明”的呢,试着让学生运用词语进行表达。
三、支架搭桥 创造性表达
支架的铺路搭桥可以降低学生的口语表达的难读,让学生有规范的支架去进行表达。不同的支架会有不同的作用,常见的让学生把多种元素融合成一个长句子,可以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让学生把前因后果梳理清楚可以用“因为......所以......”以《猎人海力布》为例,教师提问在文章中谁被酬谢?(海力布)谁告诉我,他因为什么是事被谁酬谢了什么?请用“因为......所以......”完整说说酬谢的因果过程。学生会有意识串联表示因果的元素。
这三条“跑道”都是直接指向“语用实践”,语用实践的背后都是为了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学习“跑道”,才能锤炼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才能催生一个人的言语智慧,才能体现语文对于生命成长的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