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下午3点半,苏州著名作家,文学学者王稼句老师来到吴江笠泽书院,召开《美食》丛刊组稿暨创作分享会。
作为吴江作者代表之一,本人有幸参加了组稿会。
在苏州文坛,王稼句老师是一个传奇人物。一直记得苏州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老师这样形容王稼句:外地朋友寄信给王稼句,不知道地址不要紧,只要写上苏州王稼句这几个字,邮递员就能准确送到王稼句手中。
由此可见,王稼句在苏州的影响力之大。
王老师曾任苏州作协专职秘书长、《苏州杂志》编辑,古吴轩出版社副总编辑等职务。是著名的作家、文化学者、出版人。
形容一个作家创作丰收有一句话:著作等身。就是写的文章摞起来和身高一样高。这句话用在王老师身上远远不够。昨天王老师还说起这个问题,说有人特意把他编写的书全部摞起来量过了,要有2米多高,这个身高,早就比姚明还要高啦!而他还在源源不断出书编书。
言归正传,这次王老师是为了新编的丛刊《美食》而来。王老师介绍这是一本丛刊,按照稿源每年编印2-4期。这次带来的第一期,销量很好,只余5本全部带来了,第二期正准备刊印。
没看到这本书之前,我想当然以为就是一本大杂烩,现在很多丛书集子,都是这个路数。开会间隙,特意抽空翻了几篇。一看真是惊艳,这个稿子不是一般的好!最最难得的,都是原创,不是各个报刊杂志上搜罗来的炒冷饭!
由衷感叹一声:这本刊物做的非常好。这些稿子的挑选,真的是优中选优了。尤其难得的,是没有人情稿、名人稿,是真赞实货的。再说一句,比某某杂志做的好!更有看头!
因为是熟人,大家也不避讳,这些话都是实话实说了。
王老师说话风趣,讲了约稿要求:要原创首发,要写的有深度,要写散文,但是不能写抒情散文。有稿费,稿费还蛮好的,还寄样刊。
据王老师说,稿源源源不断,但是要求精益求精。
王老师举例说明:某某美食家的文章我是一篇也不要的,书么出了两本,写得一点没有深度!那种老先生们的文章,我见了头痛的,引经据典,又没有实质性内容的。还有那些人情稿,我是一概不睬的!我有要求,也没有要求,天南海北,哪里都有美食,哪怕最贫瘠的山沟沟里也有美食,总之,只要文章写得好,我不管你写的啥,拿来就好用。
王老师快人快语,直爽豁达,逗得大家捧腹不已。一场组稿会开得生动有趣。说起一些文坛秘史,前辈故事,毫无顾忌。说起某女作家的成名,他讲:我从来不觉得她写得好,只是她冒出来的那个时代好!也算是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上,吃到了一波时代的红利。
旁边的小红悄悄拍拍我的手:就是,我也觉得,我们比她写得好多了。
是的哇,我也觉得,哪里有这样好。我就缺了那个时代和风口。我讲。我写文章的时候,我们的镇合并了,要是不合并,我肯定也和那些别的乡镇上的文友一样,到镇上当一名定工干部,现在退休也拿高工资了。
小红大笑,那是你今年不退休了,55都退不了。以你的能力,肯定当了女干部。你比那些在镇上上班的文友都能干!
有时候想想,这就是一个人的命啊,所谓时也运也命也!我的人生,别的样样都好,就是退休工资不好。我现在也想开了,一个人怎么可能事事如意样样称心。
我和你相反,我的人生样样都不好,就是退休工资好,我也想开了。小红讲。
所以啊,还是小鱼儿那句话最治愈:一个人啊,要知足,要感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