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们一般都是这样理解的:学习后经常用所学的知识经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南怀瑾先生是怎样解读的呢?
学而时习之
南老说,“学而时习之”的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普通人一般认为“读书就是学,就是学问”。南老认为: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有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一个人的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所以,我们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
如果我们坚持这样去做,我们慢慢地就会有进步,自然就会有会心的微笑,也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
这样就能够理解现在的不少学生越学习越没有兴趣,高考完了就撕书、烧书背后的原因了。他们只是在学知识,以应对考试,而对于如何做人、做事上没有认真地去思考、去体验,更缺少反省与改变。当然就为了升学就不顾一切的苦读了。也就不难理解徐凯文教授提到的高学历的“空心病”了。
有朋自远方来
南老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中的“朋”不是我们生活中闲暇时聚在一起吃吃喝喝、玩乐玩乐的“朋友”,而是知己。中国有句老话:“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就像俞伯牙遇钟子期时的快乐。俞伯牙得知钟子期不幸病逝,俞伯牙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完后挑断了琴弦,把心爱的瑶琴摔了,从此再也不弹琴了。
这样我们就真正懂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真正境界了。
人不知而不愠
南老认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
“不愠”就是不怨天、不尤人,而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还是做法那里有问题呢?
看现实生活,“怨天尤人”的大有人在,他们往往身心俱疲。而能够真正做到“不愠”的人,心理就是绝对的健康了。
让我们在生活中去学习、去体验、去反省吧,不怨天、不尤人,去感受生命真正的快乐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