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131期“食”主题文活动。
我们家吃饭有个规矩,一定要等家里的长辈全部上桌才能动筷子。尤其是晚餐,一天的劳作结束,一家老小都齐全了,或围坐在餐桌上,或直接在厨房的灶台前,围起来一起动筷子吃饭。
小时候我家做饭的一般是奶奶。妈妈跟着爸爸和爷爷干外面的农活。夏天时,天色暗了一半,他们才刚刚回来。此时的厨房烟雾缭绕,土灶溢出火光和黑烟,奶奶抓起那把边沿已经磨损,变得弯曲不齐,装着一根泛黑的长把锅铲,从搪瓷罐里挖出一角如凝脂般的猪油,甩进烧热的大铁锅里,猪油发出吱吱声,慢慢融化,等完全变成液体,气泡沸腾的越来越多,飘出阵阵黑烟时,奶奶再将旁边正在沥水的青菜叶子,一股脑的倒进锅里,瞬间发出吱吱声,锅铲在锅里翻转,哐哐哐,有节奏的翻转。
妈妈洗完了澡,一边擦头发,一边喊爸爸去洗澡。爷爷则坐在客厅朝南的矮凳上,看着外面天光慢慢暗下去。等天色完全暗下去时,爸爸洗完澡提着他的脏衣服从浴室出来。奶奶也炒完了最后一个菜,吆喝我们姐弟的名字,姐姐端菜,我则去喊爷爷爸爸妈妈吃饭。
爷爷听到我喊他,便从橱柜里拿出他那个常用的大口饭碗,去后厅扶梯下,打开那个已经开了封的陶瓷酒坛,从里面打出一大碗酒来,那酒澄清透亮,是前一年爷爷自己酿的水酒。这酒是用自家糯米酿的。因为爷爷喝酒,加上平时需要招待客人,所以几乎每年都是自己酿酒。农家人有自己的水酒,几乎很少会买外边的白酒。
白酒也是有的,也是用自家的水酒再度蒸馏,蒸馏出来的白酒度数很高,口感很好,而且越放越醇,平时爷爷总不舍得喝,要等过年过节,有贵客来时才舍得拿出来一起喝。
每天晚上一碗酒,是爷爷雷打不动的习惯。那碗酒一直满到碗的边缘,爷爷用两个手端着,一小步一小步的穿过前厅,穿过客厅,来到厨房,然后小心翼翼放在那张陈旧的木质八仙桌上,他朝北而坐,那个位置是尊位,也是爷爷的专座,只有贵客来时,他才会让出那个位置,自己挪到旁边。旁边那个位置平时没人坐,就是我的专座。
有时候不在餐桌上吃,爷爷就将他那碗酒端在灶台,靠灶口的那个角落。我依然端着凳子挨着他一起坐。爸爸妈妈和奶奶,则夹了菜,坐到灶台前去。一边吃饭,一边有一句没一句的唠家常。大部分内容就是聊农活的事,聊家长里短,聊亲朋好友,或者爸爸发言,对我们进行教育。教育内容千篇一律,强调我们要注意身体健康,强调我们要注意安全。
那时候我们餐桌上的饭菜几乎都是出自自己的劳作。和大部分南方人一样,我们家里的主食是米饭 ,没有特殊情况,几乎一日三餐都是米饭。人吃完了,剩的饭菜就倒给家里的土狗吃。
小时候我们家种了好多水稻,不仅自家的田都种了,还要承包一些外出务工无人种的田地。我们村里再没有别人家比我家的田种的多了。那时候村里很多人都外出务工了,像我爸爸这样的青壮年,留在家里的很少。我爸爸其实很想出去赚钱的,只是放不下家中的老小。所以要种比别人多的田。种田的收益很少,却非常辛苦。
很小,我便知道碗里的每一粒饭吃在嘴里是多么的不容易。我陪着父母一起下田播过种,插过秧,收过水稻,晒过稻谷。跟着爷爷用牛车一车一车的将田里的稻秆驮回家里的储物间。
菜园里的菜得之亦是不易,闲暇时间,奶奶不是在家做家务,就是在菜园子里面除草浇水,施肥。
除此之外,家里还养了很多鸡鸭鹅,猪圈里养了猪,不远处的山脚下还拴了几头耕牛。总之小时候在家里就会有干不完的农活。小时候干农活虽然累,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偷奸耍滑,因为我们看到父母起早贪黑,看到同龄的孩子懂事的帮父母分担。
种水稻有淡旺季,但农民几乎全年无休。农闲之时,便上山下地找各种副业。我们这里是林区,爸爸经常上山伐木赚工钱。为了增加家里的收入,爸爸还在十里八乡做一些,买卖生猪耕牛的小生意,到外面学了做豆腐的手艺。
刚开始作豆腐的时候是用石磨磨豆浆,但是太辛苦,太耗时了,爸爸就买了一个专门磨豆浆的机器,省了磨豆浆的流程。但其他的流程一个都省不了,豆浆需要在锅里煮沸,这一般是前一天晚上的事,吃过晚饭就开始煮豆浆,豆浆沸了,爸爸就会喊我们姐弟喝豆浆,豆浆喝腻了就喝豆花。
豆花和豆浆之间相差了一个加生石膏,冷却的过程。也是作豆腐的核心技术环节。有很长一段时间,爸爸都在研究加生石膏的量,以及下生石膏的时机和温度。我爸爸是一个爱钻研的人,所以作做出来的豆腐口感和风味远超其他同行。
豆花好了,就将它们一勺一勺的挖进豆腐箱子里,压上石磨,将水沥干。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他们就已经起床,将豆腐破出来,一人挑一担,四处去卖豆腐。
我们家卖豆腐是从我们上小学开始的,一直卖到我们去上大学。那时候几乎所有的零花钱都是爸爸妈妈几毛几毛卖出来的。
我大学毕业之后,爸爸在村委干了两届,回来之后就开始在我们村里围了一块地养猪,一养就十几年过去。我们家的猪是放养在山里的,比起猪圈里养的猪更辛苦。
养猪是有风险的,凭借着爸爸的钻研和吃苦耐劳,我们家的猪场是十里八乡唯一没有中断过的猪场。
我们中国人自古求生不易,尤其是老百姓,脚下的土地 ,吃苦耐劳的品性就是我们祖祖辈辈流传至今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