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Android 1.0系统问世到现在,接近20年的时间,Android系统从嗷嗷待哺的小娃娃,逐渐变成年轻气盛的小青年,不断完善开源源码,让Android 系统越来越完美,但,最近Google开始调整部分开放源代码的开源策略,是好是坏?还得交给时间来见证。
谷歌的调整措施
- 代码库合并:谷歌决定将所有 Android 开发工作集中在其内部代码库中进行,以提高开发效率。此前,Android 的开发在公开的 AOSP(Android 开放源代码项目)分支和谷歌内部分支之间同时进行,导致代码同步和合并冲突等问题。
- 开源策略变化:从下周起,AOSP 的公共代码库将不再实时更新。谷歌将在发布新版本时,统一公开包含修改的源代码。部分组件的公共源代码发布频率将降低,一些原先在 AOSP 中开发的组件可能会转移到内部分支。
对开源的影响
- AOSP 地位:尽管谷歌调整了开发模式,AOSP 仍将继续存在,谷歌仍会按照惯例公开新版本的完整源代码,如即将发布的 Android 16。但 AOSP 的更新速度和内容可能会有所变化。
- 内核分支:Android 的 Linux 内核分支遵循 GPLv2 协议,必须保持开源,因此这部分代码不会受到影响。
对各方的影响
-
普通用户
- 系统更新:更新效率可能受到轻微影响,但总体使用体验变化不大。
- 应用生态:GMS(Google 移动服务)仍对签约厂商开放,应用生态的完整性得以保障。
-
开发者
- 应用程序开发者:开发工作基本不受影响,仍可使用现有的 API 和工具进行应用开发。
- 平台开发者:定制 ROM 开发者等可能需要调整开发流程,基于特定标签或发布分支进行开发。
-
手机厂商
- 主流厂商:与谷歌签约的厂商可继续获取闭源分支代码和支持,影响较小。
- 其他厂商:未签约厂商在获取最新系统功能和安全性更新方面可能面临挑战。
行业影响
- 创新空间:AOSP 的实时更新减少可能限制部分开发者的创新,但主流厂商仍有资源进行定制和创新。
- 竞争格局:可能加速其他操作系统的发展,如华为鸿蒙系统,促进市场竞争和多元化。
目前几年,Android手机系统不太可能完全走向像苹果iOS那样的闭源模式,主要原因如下:
市场策略与商业利益
-
开放性优势
- 广泛合作:Android的开源特性吸引了众多厂商合作,形成了庞大的生态系统,为谷歌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和广告收入。
- 灵活定制:厂商可根据需求定制系统,推出差异化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促进市场竞争和创新。
-
闭源的成本与风险
- 厂商抵触:完全闭源可能引发厂商不满,导致其寻求其他操作系统,损害谷歌的生态系统和利益。
- 市场风险:失去开放性和灵活性,Android可能难以应对新兴市场的需求变化,影响市场地位。
技术实现与生态系统
-
生态系统复杂性
- 多厂商参与:Android系统由全球众多厂商共同构建,闭源将难以协调各方利益和技术实现。
- 应用兼容性:闭源可能影响与现有应用的兼容性,需要大量时间和资源进行适配,增加技术难度和成本。
-
开源社区的贡献
- 代码优化与创新:开源社区为Android提供了大量优化和创新的代码,提升了系统性能和功能。
- 安全漏洞修复:社区开发者积极参与安全漏洞的发现和修复,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
用户需求与选择
-
多样化需求
- 定制化体验:用户对手机系统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Android的开源特性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 选择自由:用户可根据喜好选择不同品牌和系统的Android手机,闭源可能限制用户的选择范围。
-
用户习惯与粘性
- 生态系统粘性:Android用户已习惯其生态系统和应用服务,闭源可能影响用户体验,降低用户粘性。
法规与政策环境
-
开源政策支持
- 政府推动:许多国家和地区鼓励和支持开源软件的发展,Android的开源特性符合政策导向。
- 合规要求:开源有助于满足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合规要求,降低法律风险。
竞争压力
-
其他操作系统的竞争
- iOS的挑战:苹果iOS作为闭源系统的成功,给Android带来压力,但也证明了开闭源各有优势。
- 新兴操作系统的崛起:如华为鸿蒙等新兴操作系统在部分市场取得进展,Android需要保持开放性以应对竞争。
综上所述,尽管Android在某些方面可能会加强闭源措施,但由于市场策略、技术实现、用户需求和竞争压力等因素,最近几年它不太可能完全走向像苹果iOS那样的闭源模式,但未来很大可能Android手机系统会像苹果系统那样走向闭源私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