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克劳斯·施瓦布的书《第四次工业革命》后,我脑子里立即涌现出诸多感想,最为激荡的一个是:比人预知的未来来得更快、更早、更迅猛的是——人的焦虑。
《第四次工业革命》成书至今已十年,书中对2025年的展望,如“数字化家庭”、“可穿戴设备联网”、“运用大数据进行决策”、“无人驾驶汽车”等均在现实中有所突破,但大多数预判并不太精确,也并没有书中所说的“引爆”效应。曾经也读过一些有关预测未来的书,总结发现书中大多数的预判和展望总比人类社会的现实发展“夸张”。显然,克劳斯·施瓦布也难落窠臼。想来也正常,不然他的书怎么吸引人眼球呢?
尽管如此,我依然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时至今日依然是——书中的诸多观点和提醒在当下依然很有启发。人类社会的工业发展自从按下开始键之后,从来都处于加速度的状态,每一个时代节点都有许多忧心忡忡望而却步的人,也有许多兴奋异常亦步亦趋的人,但有一点不可否认,这种“加速度”早已经超越了人类可控的范畴。未来人类是走向灰飞烟灭还是走向升级蜕变,谁也说不准,就算是谁说得准,人类却早已没有回头路了。
相比较于蒸汽机时代、发电机时代、计算机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将会去往何处,到目前更多的还只能YY。前些日子,某AI大模型开源之后,引爆舆论,网上一众企业(团伙)大佬像吃了兴奋剂一般描绘未来多么多么不得了,其实他们内心深处的茫然又岂会跟你说呢?他们醉翁之意不在酒,当下能捞多少是多少的心思又岂会告诉你呢?英国《独立报》曾发表过一篇文章,文章中有一句话闪闪发光:“短期来看,人工智能的影响取决于被谁控制。而长期来看,则取决于是否能控制得住......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思考当下能够做些什么,才能让人工智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益处,同时避免潜在风险。”
《第四次工业革命》所描述的“未来”并不遥远,书中屡次强调的“速度之快”也是现实。想要从中赚取红利,自然要主动改变、学习、突破。只是现在让许多人沮丧的是:工业革命4.0时代伊始,困顿感倍增——被迫沉浸在数字化、快信息的我们,其实注意力远不如前辈了,认知能力也在削弱,记忆力也在减弱,唯一在增长的是焦虑和不安,甚至恐惧。可预见的未来,这种窘境还将变本加厉下去。难道说,真的要与AI融合,成为“科技人”。科技层面看倒似乎还能接受,但人类的文明、道德、伦理呢?那必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前些日子有人表达说自己写文章干嘛呢?还不如AI写得好,写得妙,写得呱呱叫,不管你如何不能接受,未来AI就是比任何一个人类聪明,那人类又该如何“自处”和“他处”?人类自以为能掌控工具就好了?那比你聪明的AI又凭什么被一个笨蛋人类掌控?
为什么我们非要被追着赶着往前扑呢?恰如武侠剧常常出现的那句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时至今日,虽然许多人都在大谈“工业4.0”,殊不知世界上还有5-10亿的人口还未享受过(或者说“遭受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红利呢。难道那些人类,他们的人生是“无意义”的了?他们的人生不值得书写、歌颂的了?只可惜,我们大多数人注定是只能往前看的,活得安不安心不重要了,尽管往前跑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往前跑。
就在我将《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本书搁回书架后不过五分钟,偶然看到一则最新消息,说是大漂亮国的老大和老二两口子在自己家里将来访的受气包国的老大好一顿语言侮辱,其奸诈和强盗思维展露无疑。九分多钟的视频,看得人瞠目结舌,他们哪还有什么廉耻可言?无非是谁拳头大谁说了算。或许这才是现实——人类文明在数千年来,本质上就未曾有过改变(或者说进步)。哪怕现在是4.0了,那又如何?科技发展和人类进步不是一回事。
文/若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