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忙忙碌碌一天下来,感觉时间都不够用,却又不知道都忙了些啥?
最近一直在探索如何高效利用时间,也踩过很多坑,反反复复尝试了很多种方法,最终我发现,这几种方法是比较管用的,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帮助。
01 记录时间
这个方法出自一本书《奇特的一生》,柳此歇夫把时间记录得特别详细。
刚开始,我也把每一天的时间都记录得特别详细,小到吃饭用了多长时间;后来发现这个方法对我来说,反而增加了工作量,于是进行了优化。
我只记录一天中主线任务所需要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我能够对主要任务所花费的时间有所把控。
比如我通过记录时间发现:我每天更新公众号的时间大概需要1.5个小时,那么我在规划时间的时候,就会为这件事预留1.5个小时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我就安心于写作,不会去想其他的事情。
当我能够掌控一天的主线任务需要多少时间完成,我就对于当天的时间有了更好的把控。
02 缩小时间颗粒度
为什么别人一天可以做5件事,而我只能做2件事呢?原因就是时间颗粒度太大了。
没有做时间记录之前,我并不知道我做一件事需要多长时间;记录时间之后,开始有意识地缩小时间颗粒度。
比如我原本写一篇公众号需要2个多小时,因为需要选材、需要构思;现在我学会提前收集素材,就缩小了日更公众号的时间。
现在我也在不断练习:在原本的时间基础上缩小时间颗粒度,同时要量化在时间颗粒度内要完成的事情。
比如我要读一个小时的书,要改成:我要1个小时读完50页的书,这样的练习才会有效。
03 警惕时间冗余
时间冗余的意思就是花时间去做了很多跟目标无关的事情。
我们可以认真盘点一下,我们一天中有多少时间是用在了这上面:因为一件事生气了半天,啥也没干;没有勇气隔断那些低效、无意义的社交等。
如果你觉得没时间,那一定要警惕时间冗余,看看自己的时间是否都浪费在无效的事情上。重视自己的时间,比什么都重要。
04 利用边角料的时间
边角料时间就是碎片化时间,我们一天中这样的时间加起来也会有2-3个小时。能够利用好这2-3个小时,也能做不少事。
比如,买菜的路上我会听着樊登讲书;排队等候的时候,可以回复信息、点评作业;等人的时候,可以看会儿书。
很多人说“碎片化时间”的阅读都是“碎片化”的,其实只要随手做好记录,碎片时间也能有高产。
如果我们能缩小我们的时间颗粒度,哪怕是10分钟也可以是“完整时间块”,同样能完成一件大事。我们不妨就从每天阅读5分钟开始。
05 不要有时间的完美主义倾向
之前我做计划喜欢按整点来制定,比如10点看书,11点运动;结果看书不小心超时,看完已经10:13了。
原本计划11点运动的,现在已经过了13分了,算了,先看会儿手机吧,11:30再开始。这个心态,会浪费很多时间。
第一:11:13-11:30之间的时间就被刷手机刷走了;
第二:你一不小心刷走的可能不是17分钟,而是1个小时。
所以,不要纠结整点主义,当下开始就是最好的。因为每分每秒都是你的生命。
-
以上这5种方法,它们能很好的解决我时间不够用的问题。普通人唯一拥有的平等资源就是时间了,掌控时间,才能更好的掌控自己的未来。